
動物保護教育推動多年,多是按照推動者的看法來挑選內容進行教學,沒有一個依據、架構。另外,我們也常見,動物保護教育的推動內涵多集中在某幾個點,如:犬貓的飼主責任或是如何面對陌生的犬貓;或許這個內容很重要且實用,但缺乏深入探討其背後的意識及社會制度,可能對於動物保護推動有侷限。
根據傳統泰勒的課程理論,課程設計的第一步驟,首先確立教育目的,這些目的,源於學生的需求、社會的需要及學科專家的建議,且經過教育哲學和學習心理學的過濾,才能確立精確的教學目標(黃政傑,1991)。筆者依據這樣的課程設計步驟,並顧及教育是培養人獨立思考、溝通並且自主行動能力的基本論調,來撰寫動物保護教育內涵,期望建立比較完備的架構。
筆者認為動物保護教育歸類為議題類教育,為了解決當代動物福利的問題以及建造更符合人道的社會,而非一個學科知識。動物保護教育涉及動物福利的議題,學習者能以動物福利的角度,察覺情境對動物的影響為何?人們如何減少動物受苦及促進動物福祉?探討人們的價值態度以及社會架構如何影響個人及集體的行為及抉擇。
一、範疇界定
本文的動物指的是人刻意飼養的動物以及常遇到的野生動物。前者因飼養目的不同,分為同伴動物(寵物)、農場動物(食用、役用)動物、展演動物(包含動物園、水族館內的動物)、和實驗動物;這些人們刻意飼養的動物,其生活及生命由人們掌控,其動物的福祉受到人們影響。人常在郊野遇到小型的野生動物,如:鳥類、松鼠類、爬蟲及兩生類、昆蟲,其生命及棲息環境易受到人們的影響,入侵姓外來種族群量及移除,亦是保育界所關心。
在認定動物是有感知能力,人們對動物的態度有明顯轉變,甚至影響人們對待動物的行為。從防止虐待動物,不過度使用動物;顧及動物的福祉,提供較佳的空間及照養方式;在權衡人與動物之間的利益,甚至在某些情境下不使用動物;或認為動物具有與生俱來的價值,應保障動物的權利,禁止利用動物。本文主的動物保護一詞,包含防止虐待、促進動物福利以及探討動物權。
二、歷史
人類歷史上,就不是單獨存在,其生活周遭及生活所需都有一些動物的蹤跡及動物的供應。動物保護一詞,出於人的憐憫之心,不論中外,在數千年前就被提及不可殘忍虐待動物的倫理道德觀。道教提到自然法則,物無貴賤;佛教輪迴轉世,眾生平等,戒殺,甚至主張及力行素食。基督宗教聖經説,”上帝創造魚類、飛鳥、走獸”,“上帝看這是好的。”,這雖不等同於眾生平等,但卻呈現生命的可貴。上帝也吩咐人不可讓牛在工作時缺少食物,也不可讓牲畜負載過重(出埃及記23:5;申命記25:4)。
全世界第一個動物保護法案,是英國的馬丁法案,禁止人們過度使用動物,不讓牠們承受過重或過長距離的搬運。這裡提到生命本質無貴賤之分,也體諒人的軟弱需要動物提供做為食物以及為我們工作,但要考量牠們的感受,不超過所能承擔的。
三、動物保護議題
對於農場動物,在20世紀中以前,畜牧是小規模、個人或家庭式的,飼養者認識每一隻養的動物,人們的食用有限。二次大戰後,為了增加生產,把「工廠」的觀念移植到畜牧上,考量如何用最少的資源,養出最多的肉、蛋、奶,把動物當作「生產器具」,創造「便宜的食物」,但動物福祉受損。且密集的飼養,即容易發生牲畜疾病,面臨撲殺。畜牧業也成為高耗水、高耗能、高汙染、破壞棲地與生物多樣性的產業,環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另外,二次大戰後,大量使用實驗動物,「動物實驗」可能造成動物疼痛、緊張、痛苦、遺傳訊息的改變、暫時性或永久性的傷痕甚或死亡的實驗,從學校裡的青蛙解剖到複製羊桃莉的產生皆包含在內。研發重要藥物都有實驗動物的參與,生物學、醫學、獸醫學教育的實驗教室裡會使用動物。解剖學為了尋常的解剖操作,而廣泛使用已宰殺的動物。
社會變遷,少子化越來越明顯,但養寵物的人數暴增,並予以擬人化、童稚化、家人化;動物似乎取代兒童,成為備受呵護的家庭成員,人與同伴動物的互動帶來心理安慰及身體的健康。另一方面聽聞動物受虐、傷害或不當飼養,甚至棄養的事件,同伴動物在人口密集的都會區帶來的議題顯得更為嚴重,產生噪音、環境髒亂、咬人,引發人與人之間的衝突。都市外圍郊區的流浪動物襲擊野生動物,帶來動物保護及動物保育議題的糾纏。
面對複雜的人與動物關係,動物保護意識的提升,社會大眾的關懷及公民行動力的推波助瀾,越來越多的國家立法及制定動物保護的政策,來規範民眾的行為,並提供更多的人力及經費來辦理相關的業務,如:寵物登記、結紮等。
四、動物保護內涵
動物保護議題雖然起因於人類的行為對動物的不利,然而人們與動物互動關係、人們心中的動物倫理價值及外在社會架構制度,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因此動物保護教育除了教導友善動物的行為,也應探討這些議題產生的緣由、如何促進友善動物的社會。
(一)人與動物的互動
人類長久以來不斷與動物產生互動,並建立各式各樣的關係。Kellert (1993)研究人類和動物間的關係,將基本人對動物、自然的感受和信念分成九大類型,如:自然的、生態的、人道的、道德的、科學的、美學的、效益的、支配的、負面的。不同國籍、年齡和性別又都會影響人和動物的關係。而Serpell(2004)回顧人們對動物態度的研究,歸納出重要影響因素,其中人們對於動物的態度存在兩個主要動機決定因素(motivational determinants),一為人們對於動的「情感(affect)」及「利用(utility)」,但也受到其他的調整因素(modifiers)的影響,包括:動物的特定因素(外型、生理、行為和認知,這是直覺、生物性的)、個人的特質(性別、教育、城鄉)、人們的經驗、文化的因素等等,而科學又會再影響文化。
許多動物,尤其哺乳類,在外觀上與人類相似,可滿足人類強烈溝通及展現同理心的需求。如Melson Gail F.敘述:孩子的寵物像父母一樣,寵物可以給孩童被愛的感覺、在情緒低潮時給予信心,對抗孤單,以及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寵物也像兄弟姊妹一樣,是家裡的玩伴。像朋友一樣,可以對寵物吐露心聲,為孩子保守秘密,更是一個好的支持者(Melson,1991)。1990年「人與動物互動關懷組織」成立,該組織注意到人與動物間的和諧互動,對人類健康與幸福、動物和環境有莫大益處。致力於「促進人們瞭解與尊重人與動物的互動關係」,曾提出「日內瓦宣言」。前面提過,因人與動物過於緊密的相處,也產生許多的社會衝突、環境問題。
(二)動物倫理
隨著文明的進步而人們擴大關懷範圍,從防止虐待動物、動物福利,如今已擴展至對動物權利的關懷。1789年時,邊沁(Jeremy Bentham)提出將理性及語言能力作為區別人類與其他生物的根據是錯誤的,認為只要有感受「苦」與「樂」能力(感知能力,sentience)的生物,人類就應該將其列入道德考量。
羅斯頓(Holmes Rolston,III)在其所著之《環境倫理學:對自然界的義務與自然界的價值》提到:「生命有無可爭辯的自然價值,雖然較低等的生命當然可能較高等的生命犧牲;然而其他生命的尊嚴尋得一個適當位置,是人類主要的倫理任務」。Taylor提出以生命為中心的自然觀,主張人與地球視為一個有生命的社區,認為所有的生命都具有「天賦價值」值得人類的尊重。在其論述中,「人類」是生命共同體中的普通成員,是地球生物圈自然秩序的一個要素,人類的地位與其他物種的地位是一樣的(Taylor,1986;引自楊冠政,1995)。
從生命中心主義出發,Singer(孟祥森、錢永祥譯,1996)認為不應因物種而忽略其道德考量,而是依相似利益要照相同的比重對待,讓動物犧牲其主要利益(如生命、健康)以提供人類的次要利益(如時尚)是不恰當的,主張應該將動物偏好納入考量,作出偏好滿足最大化的決定。而動物權者甚至認為動物具有與生俱來的價值(天賦價值),此價值保障動物的權利,禁止動物成為人類的資源(王從恕,2001)。
(三)動物福利
動物福利的概念最主要的有三個。Broom(1993)指牠能夠適應環境所帶來的壓力。個體為適應周圍環境,所需付出的努力程度越小,該個體的福利狀況越好。第二種觀點則認為動物福利應由動物的心理狀態決定,生理的健康狀況不過是反應動物感受(feeling)的狀態(Duncan,1993)。最後,Rollin(1993)提出動物福利不但指疼痛與受苦(suffering),也包括養育及滿足動物本能,即所謂的最終目的(telos)。
動物福利強調正視動物的需求(needs),指的是動物為獲得特定資源或在回應環境或身體刺激時的生物學的需要(Broom & Johnson,1993;引自Broom,1999),若無法達到基本需求時,動物將會受苦、甚至致死。前述定義反應動物的三個基本需求—生理、心理與自然,生理強調是動物在環境中調適的能力,心理則注重動物的感受、是否受苦,而自然則是關於動物是否能展現出自然行為。此三者的連結是不容否認的,因此廣義的動物福利因同時考慮動物的心理、生理與自然,並作為評量動物福利的依據(World Sc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Animals (WSPA),2000)。
目前常使用「動物福利五大自由」(Farm Animal Welfare Council,1992)來判定人們對待動物是否符合動物福利,這五大自由包括:免於飢渴的自由、免於不適的自由、免於痛苦、傷害和疾病的自由、表現正常行為的自由、免於恐懼和緊迫的自由。
(四)社會對動物的影響
由於動物長期存在於人類社會中,對於社會有一定的影響,社會亦對動物有規範,可分別由市場、法律、組織等角度來探討。市場系統對於動物的影響十分大,由於消費者不會直接跟生產者買,而是透過零售業,零售業者再按照消費者的需求向生產者購買產品,因此生產者往往受制於市場的選擇,而可能影響到動物福利。但隨著全球化發展,國際貿易有更大的影響力。許多跨國零售業者購買產品的要求標準,包含了食品安全、食品品質、對環境的影響、和與日俱增的動物福利關切。假如生產者無法合乎標準,可能會因此失去市場。全球貿易使得野生動物的商業剝削更為劇烈,野生動物被作為皮革、藥材和寵物的情況,隨著各國間商業往來密切而更為嚴重。
法律同樣作為對動物有重大影響的社會規約,反映出一個社會的倫理關懷。在某些國家的動物福利保護法清楚界定食用動物、伴侶動物、研究用的實驗動物類別和數目。台灣為尊重動物生命及保護動物,於1998年制定動物保護法,包括總則、動物之一般保護、動物之科學應用、寵物之管理及其繁殖買賣業管理、行政監督與罰則等。該法近二十年以來歷經十次修正,當社會發生令新聞媒體、民眾與動物保護團體關注時,便很快啟動修法。動物保護法逐步增訂相關內容。
社會中存在各類型的組織與協定也影響動物的福利狀態,有商業組織可能為追求利潤極大而反對提昇動物福利品質,也有動物保護團體透過救援行動、立法、遊說、教育等手段提昇社會對動物福利的重視。除此之外,尚有國際協定與國際組織,例如華盛頓公約(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動物運輸協會、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等組織及其訂定之協定也會影響動物的福利。這些國際協定提供一些建議以及協助法律之有效執行。
五、動物保護教育架構
這個架構圖適用在同伴動物、農場動物、實驗動物、野生動物、娛樂動物議題的學習探討,每類動物議題的探討,依照教育目標的三個面向來呈現,即中心圓區的三塊,認知層面、情意層面以及行為層面。每個面向的目標,在認知面向為認識動物有感知能力和需求。情意面向目標是培養關懷、同理、責任感。行為面向則為建立善待動物的行為能力。各面向目標的說明,如表一。
表一 動物保護教育各面向教育目標及其說明
層面/目標 |
說明 |
認知面向: 認知動物有感知能力和需求 |
認識動物能感受到牠的處境、痛苦、冷熱、飢餓、從經驗中學習或記憶。理解動物與人都有其需求,包括生理、心理、行為、環境及社交的需求。 |
情意面向: 養成同理、關懷、責任的態度 |
培養人同理到動物的快樂、苦痛與挫折,進而表現出對動物的關懷。肯認動物個體在人的管理下,人對動物有照顧的責任。 |
行為面向:建立善待動物的行為 |
建立人善待動物的行為能力 |
(二)動物保護教育各面向目標的重要概念
外圍的同心圓又對應中心圓的各面向目標,主要表達各目標的重要概念。
1. 認知面向
認知面向,包含兩群重要概念(表二),一則為對動物物種的了解,另一為對照養動物福利原則所需的科學知識。在動物保護教育,對動物物種的了解,包括:物種的特性,性別差異、壽命、形態、生理、心理、繁殖及自然行為等,有助於正確的對待動物。另外,認識物種的行為特色,作為提供動物生活空間的考量,有助於動物福祉。若學習對象是飼養者,因飼主提供的生活環境、照顧行為直接影響到動物個體,他們的教育內涵包括所飼養個體的特性,理解個體的需求及偏好,才不至於威脅飼養動物的福利,造成他們的生理及心理的受苦。因為照養動物需要相當的付出,要能符合動物福利,需要付出代價。在各類動物的飼養目的及數量不同,他門動物福利議題的屬性也有差異。
表二 動物保護教育認知面向的內涵
動物知識的瞭解 |
|
人對常見物種動物的生理、自然行為、生態、心理等的基本認知,能幫助了解動物的需求。 |
|
動物物種的知識 |
1.了解該動物物種的特性,如:性別、壽命、形態、生理、心理、繁殖及自然行為等,有助於正確的對待動物。 2.認識動物在自然情境下的棲息環境的特色(生態),作為動物管理的考量。 |
動物福利科學 |
|
以五大自由為原則來評估動物生活狀況,並瞭解影響動物福利的因素 |
|
動物福利的評估
|
1.五大自由 2.依個體動物特性評估: (1)生長環境,是否食物充足、空間足夠、能表現自然行為、滿足社交需求?是否為增加產量或工作量或減少成本,採取不人道措施 (2)疾病與死亡處理,醫療為何、是否安樂死、屠宰方式 (3)運送過程,是否緊迫、受傷、打架、擁擠、缺乏食物與水,是否符合人道。 |
2.情意面向
人們對於同伴動物、農場動物、實驗動物,甚至野生動物,接觸頻度、孰悉程度不同,造成每個人對於各類動物的看法、態度不一,並影響人們對待動物的行為及抉擇。飼主與飼養動物可能建立了動物的連結animal bond,農場動物或實驗動物是飼主的財產或工作所需,有另一層的利害關係。情意部分的教育內涵,主要是要除去對動物負面的刻板印象及情緒,甚至培養對動物正面感受及同理其需求、建立關懷動物的態度,負責的飼主,培養人與動物和諧的關係。另外是理解他人對的動物態度有程度上的差異,願意對話溝通,來維護動物福利。
為達到情意面向的目標,提供的教育內涵如表三,這部分包括人和動物的互動以及動物倫理價值光譜。前者以引導學習者察覺人和動物的相互依存的關係,建立對農場動物感謝的態度,人與同伴動物和諧互動,與野生生物的共存;探討人和動物衝突的情景及造成的因素,反省個人行為及社會制度,願意採取行動降低衝突。後者倫理光譜部分,透過觀察、傾聽及對話,澄清自己的對於動物態度、動物倫理和價值,了解尊重他人對於動物態度及其動物倫理和價值,共同消弭虐待動物的行為及維護野生動物的生態。
表三 動物保護教育情意面向內涵
人和動物間的互動 |
|
人與個體動物互動過程中,產生依存關係或彼此相互干擾。人類的社會和環境問題對於動物產生威脅。教育過程,培養肯認及感激人與動物相互依存關係,降低人對動物直接及間接的傷害,營造降低動物對人負面影響 |
|
肯認及感激人與動物的依存 |
1.同伴動物對於人類的安樂、個人的成長、以及生活品質具有各種益處,同伴動物亦需要人們的陪伴 2.狗,麻雀,鴿子對人類社區的依賴,人類依靠蜜蜂,白鷺鷥,牛羊鴨等維持生活等等. 3.原住民與野生生物的共存共榮 |
降低人與動物的衝突 |
1.人對動物的打擾或傷害,如對於動物個體的攻擊、騷擾、虐待;破壞動物的棲息環境;引進外來種對本土動物造成某種程度的干擾。 2.動物存在於人類生活環境中,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問題,如汙染(大小便)、衛生(翻咬垃圾)、噪音(犬吠)、安全(攻擊人類)等。 |
關切社會與環境問題對動物的威脅 |
貧窮、戰爭、環境問題(氣候變遷、環境污染)、人畜共通疾病對動物的健康與生命的威脅。 |
倫理價值觀 |
|
人對動物的觀點、價值觀、互動關係是多元,這動物倫理視為一個連續光譜,光譜的一端以動物為中心、另一端以人類為中心。而人們因動物倫理不同會引發彼此間的衝突。透過對話及創意,尋找較不衝突的方式。 |
|
尊重不同動物倫理價值 |
1.受到宗教信仰與習俗、社會文化、教育、媒體…等影響,形成人對動物的觀點,如刻板印象、擬人化、神鬼化..。 2.動物的價值多元(Kellert,1996)。 3.人對動物互動關係(動物倫理),包括動物權者、動物福利者和強調動物使用者,他們所在光譜的位置不同。 |
顧及人們與動物的利益,運用替代方式,降低價值觀的衝突
|
1.人們對動物的觀點及價值不同會影響個人或整個社會對待動物的方式 2.因彼此的價值觀不同引發衝突。在使用動物時,動物的福利與人類的利益往往產生衝突。例如實驗動物科學應用、宗教祭祀、狩獵文化對動物之應用。需要更多的對話。 |
3.行為面向
有助於動物福祉是需要落實人道行為,並且建立有利動物福祉的社會制度。表四說明這兩個部份的影響及個人可以學習及投入之處。
表四 動物保護教育的行為面向內涵
社會系統與公民行動 |
|
認識人類的社會系統與規約(如市場系統、政府部門、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及其動物保護行動,直接或間接對動物福利造成影響,並且建立行動力。 |
|
行政部門與法律政策 |
政府動物保護行政部門的政策、法律(動保法)、國際公約(如華盛頓公約),透過專業、合宜的制度、經費預算、行使公權力及管理,來改善動物福利及降低人與動物間的衝突。而個人或團體可以透過檢舉或遊說,促成動物福利的改善。 |
市場系統與消費 |
人類的商業行為會影響動物個體福利與族群數量,生產者、零售業者、消費者在系統中相互影響且各對動物福利有其責任。而地方及國際貿易市場對動物有著極大影響力。透過個人的消費行為(購買動物友善商品或拒買殘忍商品)促成動物福利改善的行動。 |
學術單位與研發 |
由於對動物的同理,促使學術及研究單位找出探測動物感受的方法;減少使用動物實驗的方式,如:以電腦模擬取代活動解剖;藥物改進降低動物的痛苦等,使得動物福利得以改善。 |
民間組織與倡議 |
因共同關懷動物的福利,這些社會人士組織民間團體,透過組織的經營,議題的營造,為動物福利進行遊說、棲地復育、救援、教育/諮詢等。 |
個人友善動物的行動 |
|
教育與學習 |
透過學校及非正規教育的人道教育、野生動物保育教育、飼主責任教育等,建立大眾對動物福利的正確認知、提升對動物的關懷。個人主動學習動物福利相關知識,透過宣導與分享,以促進動物福利改善。 |
飼主責任 |
飼養者(無論是農場、工作或同伴動物)應考量當地環境特色及個人的條件,選擇合適的物種,飼養的數量,並提供動物良好的環境與照顧(如空間、設備、食物、死亡的處置…)。 |
救援、棲地營造及復育 |
直接救援受傷、流離失所、受虐或照顧不當的動物;或營造適合動物生存的棲地條件,及針對已遭破壞的動物棲息環境或物種進行復育,以供給動物適宜的生存空間。 |
五、總結
人類的道德思想是漸進成長的過程,隨著文明的進步而擴大關懷範圍。然而這個觀點轉化是緩慢的。為提升動物的福利,環境倫理的轉變,需要更多的對話、學習情境以及有效的動物保護教育方案。
這個動物保護教育架構是參考英國Bristol大學的教材萃取簡化而來,然後從教育行為目標的認知、情境及技能面向來探討歸納整理的結果。此架構顯示動物保護應考量科學、倫理及制度法律面向(個人及集體的行為),而這三者缺一不可。
人們與各類動物的互動關係有極大的不同,利用狀況及情感連結,使得人們與動物的關係充滿著矛盾與拉扯。動物保護教育實施,需要考慮學習對象是誰?與動物互動關係為何?是否直接互動與學習者的生活家業有關連。因此教學者要因對象調整內容,特別是認知及行為面向,需要更專一於學習者及所處的情境。未來可以究這個動物保護教育架構,發展各類動物保護教育內涵,給予更細膩指引。
六、參考文獻
Broom,D.M. (1993). A usable definition of animal welfar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6:15-25.
Kellert,S. R. (1993). Attitudes,knowledge,and behavior toward wildlife among the industrial superpowers:United States,Japan,and Germany.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49(1):53-69.
Melson,G. F. (1991). Studying children’s attachment to their pets:A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review. Anthrozoos,(4):91-99.
Serpell,J. A. (2004)Factors influencing human attitudes to animals and their welfare. Animal welfare,2004 (13):S145-151.
World 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Animals (WSPA)(2000). Concepts in Animal Welfare. London,UK:WSPA.
王從恕(2001)。生命中心倫理學說概要,科學教育月刊,20:14-20 。
孟祥森、錢永祥譯(1996)。動物解放。台北:關懷生命協會。Singer,P. (1990). Animal Liberty.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市:東華書局。
楊冠政(1995)。尊重自然泰勒的環境倫理學說及其應用,環境教育季刊,25,1-18。
楊冠政(1996)。環境教育。人類環境倫理信念的演進,環境教育季刊,28,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