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放眼全球象群保育,關閉臺灣象牙市場

動物關懷
文/
林均翰/專案研究員

2016年堪稱是世界大象年,從3月3日的世界野生動植物日(World Wildlife Day),9月在夏威夷舉行的「世界保育大會」(World Conservation Congress),以及10月在南非召開的第17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會議(CITES)上,象牙市場的存續一直是眾所矚目和熱議的焦點。令人欣喜的是,主要象牙消費國家之一的美國已於同年頒布近乎全面性象牙買賣禁令,中國和香港也陸續宣布關閉其境內象牙市場的時間,全球象牙市場的關閉將不再是場夢。

臺灣雖然不是上述會議的會員國或締約方,也不是大象的原生地,乍看之下這類的議題似乎離我們很遙遠。但是,保育的議題是全球性的議題,這樣的國際消息究竟能帶給臺灣哪些啟示呢?臺灣又能在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讓我們先瞭解臺灣與大象之間存在著哪些關係。對於多數人而言,臺灣和大象的關係就是大象理所當然地出現在臺灣的動物園裡。不過,比起容易觀察到的活體大象,這座島上的大象還以一種寂靜的死亡姿態出現,沒錯,那就是一根根的象牙原牙及一塊塊的象牙印材和飾品,乳白的光澤背後其實訴說著血紅的屠殺過程。

既然象牙的取得如此殘忍,你或許會納悶為什麼臺灣會有象牙呢?甚至還可以合法販賣象牙呢?早在1989年制定《野生動物保育法》時,在象牙輸出入及買賣有了嚴格的管制,不過卻於1995年開放業者庫存象牙買賣。自2000年1月1日起,轉由地方主管機關自行訂定庫存象牙的「買賣」和「審查」相關要點定並權責管理。

我們可以發現,從象牙的輸出入[1]到末端買賣的管理規範皆有層層把關,儼然是很健全的管理制度。但是,經本會調查發現,關於「審查」的部分卻是徒具形式,並未能核實申請欲販賣的象牙是否為1995年許可販賣的象牙,「合法掩護非法」的情事也就不脛而走。

這不僅是個國內的制度漏洞,同時也是國際象牙非法買賣得以不斷滋長的溫床。試想,當大部分國家的國內象牙市場逐一關閉時,那麼,尚未關閉國內象牙市場的國家有很大可能將成為大批流難象牙的匯流地,當這些國家的審查制度又是付之闕如時,象牙的非法買賣更將混入社會之中,這除了使法的權威性受到極大的挑戰外,也將持續對非洲象的生存造成嚴重威脅。

其實,在探討審查制度是否健全的問題時,更亟需體認到我們其實不需要使用到象牙的事實。值得欣慰的是,臺灣社會對於「禁用象牙」已有高度共識,目前差在頒訂禁止營利性象牙買賣相關法規的最後一哩路,切莫讓「房間裡的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2]的這個問題更加嚴重。保育大象,臺灣也能做到。


[1]目前林務局原則上已不許可營利性的象牙輸出入貿易。

[2]意思為房裡的大象大到難以忽略,卻因過於麻煩而視若無睹。這借用此一概念,說明臺灣目前在「終止營利性象牙買賣」的議題推動上所遇到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