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別在剖青蛙後才思考─「在教育中看見動物福祉:動物實驗替代方案」出版

動物關懷
文/
蕭業庭/專案研究員

2016年,我們出版了「在教育中看見動物福祉:動物實驗替代方案」專題,希望能讓教育界重新檢視動物在教學中的角色及意義,並能對替代方案有所認識,而將其實踐於教學中。

實驗動物,與我何干?

什麼是實驗動物?利用實驗動物不是科學家的專利,就算是幼稚園中,老師帶領小孩觀察實驗動物的行為,那批動物都可以稱為實驗動物。這麼說來,學校其實是最容易直接接觸實驗動物的地方:國中小有觀察動物的課程、高中有青蛙解剖示範實驗、大學只要是相關課系,如:醫學系、獸醫系、生命科學系等,更是與實驗動物關係密切。

實驗動物教育是殘忍無情,還是有理可循?

現在你腦海裡浮現的,是青蛙被開膛剖肚、四腳朝天,兩眼無神躺在解剖檯上的畫面嗎?這的確是最典型的動物實驗, 但可以先問問自己:「解剖到底在學什麼?誰需要學解剖?」

解剖學出自於醫學的需求與對人體結構的好奇,但因為當時法規及人體不易取得等原因,因此選用其他脊椎動物取代人類進行解剖,藉由蛙體解剖,我們得以了解神經、肌肉、肺臟、血液、胚胎的運作,但青蛙解剖的知識無法完全類推至人,青蛙解剖是一個選項,而非唯一的解答。

那麼,誰會需要知道解剖技巧?大部分的人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都不會走入這個領域,解剖只是求學生涯中很偶然的一次經驗,而如果一個學生進行解剖只是因為好玩或衝動,或是強迫解剖,徒留陰影與血腥的回憶,那會是教學的本意嗎?不管是解剖或是其他動物實驗,任何教學活動的設計都需要經過深思熟慮,這些思考是基於學習的需要、學術研究的需要、或是職場上的需要設計的。

活體動物是最好的教材嗎?

事實上,全美國的醫學院都已不再使用活體動物進行教學,學術研究也顯示,相教於使用傳統動物實驗的學生,使用替代方案的學生學術表現是相同或是更好的。換句話說,學生們是有可能在沒有參與過傷害性動物利用的情況下畢業,並且對他們的專業領域有良好的準備。

本會的合作夥伴─國際人道教育聯網(InterNICHE, 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Humane Education)對替代方案的定義如下:可以取代傷害性動物利用或補強有人道教學課程的輔助教材或教學方法。因此,替代方案的種類非常多,除了大家可以立刻想到的模型、影片外,自體試驗、使用人道取得的動物大體、臨床實作……,都是替代方案的一環。

來試試替代方案吧!

替代方案是應該是多元且因地制宜的。目前替代方案在臺灣的應用仍不普及,本專題除國外資源外,亦訪問眾多專家學者,收錄臺灣各層級老師的教學替代經驗及教學倫理的省思,未來我們將持續發佈教學用實驗動物替代方案的系列專文,向大眾推廣替代方案的概念,並引進InterNICHE的替代方案資源。

本專題可於關懷生命協會與動保扎根教育平台免費閱讀與下載。

官網下載連結

教育平台下載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