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5期《台灣動物之聲》一如前幾期,除了報告關懷生命協會的年度工作成果,也收錄了數篇動物議題的專文或訪談。
本期收錄的動物議題文章雖各有重點,但綜觀而言,不約而同地多少都碰觸到台灣動物保護運動發展以來所遭遇到的幾個難題,它們有的來自動保外部的對立,有的來自動保內部的歧異。
首先是關於原住民狩獵的爭論。〈淺談動物倫理〉是長期研究動物倫理與關注動保運動的錢永祥教授於2017年較近期的公開談話之一。錢永祥教授在〈淺談動物倫理〉對原住民狩獵的意見是:「從動物保護或動物倫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類不應該狩獵;可是從尊重原住民文化的角度,必須承認原住民有其狩獵的權利。兩者之間如何尋求適切的磨合與妥協,是雙方展現高度智慧的過程,這不能憑藉某種道德絕對主義的立場,便得以分判誰對誰錯的。」並認為「原住民的文化與社群中,絕對能夠發展出自身獨特的動物保護倫理」,主因是「跟東、西方近現代社會的發展脈絡比起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原住民社會,都具有更為親近的人與動物關係。他們不會發展出今日集約飼養的工業化農場,大規模的養殖,大規模的屠宰豬、雞、牛、羊,他們對動物擁有相對而言的尊重與珍惜之情」。
其次是「人道肉」(“Humane” Meat)的爭議。提出「動物解放」的哲學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在近年的文字或談話中,經常透露他對「人道肉」的支持(譬如Satya網站在2006年對辛格作的訪談,見http://www.satyamag.com/oct06/singer.html)。基本上他認為,素食人口很難成為主流多數,既然有較多比例的人事實上就是想要吃肉,那麼依照效益主義促進最大的效益、最大的快樂之原則,則應該要支持使這些人能夠得到「人道肉」產品的相關企業。辛格的意見很有爭議性,譬如對於可持續性或綠色動物農產品,以及「人道」肉品等相關概念已經提出過許多著名駁斥意見的學者Vasile Stanescu,就在2016年底提出一封給辛格的公開信,針對辛格支持「人道肉」的原因一一反駁(見https://www.animalliberationcurrents.com/an-open-letter-to-peter-singer/#easy-footnote-5)。Stanescu指出「人道肉」的養成對於環境造成破壞,依照數據來比較,其實比工廠化農場更為劇烈,結果是富裕地區的肉食消費將環境成本分給貧困地區共同分攤,使得貧者更貧,加深脫貧的困難。此外,為了讓農場動物在室外空間而不受野生動物侵襲,農人必須要一直撲殺周遭的野生動物,因而在美國,人道產品實要依賴殺戮無辜的野生動物生命才能獲得,如此與「人道」相違的事實仍很少被公開認識。Stanescu也指出「人道肉」本質上是小眾甚至精英的,若這種肉能夠大量生產供應給多數人口,那其實很難維持在「人道」的標準來飼養,因而還是會回到類似工廠化農場的模式,若不如此就得賣得更加昂貴(也就是越多人消費人道肉,其價格不會像其他商品一樣降低,反而會因缺乏足夠的用地與人道照料難度提昇等成本問題而更加攀升),所以「人道肉」終究只能是小眾的,以現有資源與條件難以供應很大比例的肉食人口。Stanescu還以個案指出這種小眾市場取向的畜牧業其實與工廠化農場實有互利共生的一面,並提醒消費者不要忘記:畜牧業不管是否採取人道飼養,終究都是一種把動物生命當成可以買賣之商品的營利體,而動物的生命應該屬於牠自己,是為牠自己而活,而非為了成為人類要食用的肉而活,這是Stanescu之所以反對「人道肉」的最根本理由。
以上Stanescu的多處論點是就美國的人道肉產業狀況而言,而本會志工林欽傑的〈認識我們的食物〉呈現的是台灣在地的狀況。不同於Stanescu的反對立場,作者提議接受「替代食品或友善農畜產品」,將它作為跳板「再朝往簡約的蔬食生活邁進」。文章整理了三篇訪談,包括台灣農業標準學會秘書長廖震元博士談「友善畜產與人道認證」(由本會湯宜之秘書長執行會談與紀錄),「食二糧友雞生活教育基地」執行長楊環靜老師談「蛋雞與雞蛋」,以及國立虎尾農工畜產保健科科主任的陳瑞楠老師談「乳牛與牛乳」。三位畜牧產業鏈中的相關人士現身說法,他們有的本身吃肉,有的不吃。肉食者提倡人道肉的思維,與素食者的提倡之間有什麼異同,或許值得仔細思量。
接著是動物倫理觀在「移除」外來「入侵」種這個議題上,並不輕易與維持生物多樣性的觀點站在同一陣線。林欽傑〈循環不已的殺戮外來入侵種的移除問題〉就台灣的狀況舉出一些例子,引導讀者省思這個問題:所謂的「移除」外來入侵種,換句話說其實就是「腥風血雨」的一場場「屠殺」。
最後是引起許多論戰的公立動物收容所「零撲殺」政策。相信世界上其他地方很難有台灣這般能量,足以讓收容所是否要採取「零撲殺」政策的討論,到達如此公共參與思辨的程度。本期帶給讀者一篇由本會專員劉孟昀執行的專訪,呈現「零撲殺」政策的主要催生者,王育敏立法委員對動物議題的關注。
考慮以上諸文多少碰觸到了尖銳的面向,第65期《台灣動物之聲》的主題且定為「動保難題在台灣:內部與外部,對立與溝通」。
不論您是否同意文中的每處說法,它們都值得關注動物處境的朋友們細讀。歡迎讀者前往網頁版留下意見,與編輯群和撰文者交流。
《四象-永生樹》
作者:翁梁源
創作理念:
這張作品的創作主題以「四象.永生樹」為創作理念,「四象」也可意指四季的現象,春、夏、秋、冬,本作品以超現實手法,結合了大象與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瑪土撒拉」樹的型態(至今已有4847年的樹齡)。在附生植物的共生下,空氣、水、陽光、生命,而生命或許必終將老去消逝,但傳承與繁衍的意義,卻是維護著這大自然的生生不息,正提醒著我們關愛生命精神不滅。
(圖片來源:設藝之間有限公司提供)
★感謝設藝之間有限公司授權刊登「【藝‧義-為牠發聲】關懷動物‧友善生命 還計畫義展」之參展作品圖片《四象-永生樹》、《牛》、《等待方舟》、《第65天》、《表演》,特此銘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