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我們出版了「在教育中看見動物福祉:動物實驗替代方案」專輯,希望能讓教育界重新檢視動物在教學中的角色及意義,對替代方案有所認識,並將其實踐於教學中。
透過這本專題,我們也收到來自各方面的迴響:有的人提供自己的經驗,有的人稱讚書中內容對教學的助益,也有人提出建議,給予我們修正方向。本年度,我們重新審視專題內容,並加入新的內容與故事,讓教學中實驗動物的處境更完整被描述,並有新的火花產生。
讓博物館去旅行:行動展示盒
而自然科學比起文學或社會學,很難憑空想像,單憑文字敘述往往比不上直接觀察、動手做做看,動物世界何其奧妙,許多孩子都興致勃勃地想要一探究竟,想要摸摸看、動手做做看的慾望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很多人會希望直接拿出實體,給孩子們自由探索。
「行動展示盒」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情形下誕生。台灣大學有豐富的博物館資源,卻被侷限在校園裡,罕為人知。「行動展示盒」團隊從國外博物館獲得靈感,將博物館的各種展示物與知識編寫出一系列課程,濃縮在小小的行李箱裡供人租借,讓這些知識與教材可以到處去旅行。
▲行動展示盒。(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生命科學博物館行動展示盒)
教材分為「動物、植物」兩組,在動物組部分,有兩個課程,裡面有不少骨頭、器官標本,這些標本在使用的過程中,也會不時磨損需要補充,如果需要這麼多標本,是不是就使用很多實驗動物呢?其實不然,行動展示盒的標本來自四面八方,除了學校實驗室、課程中學生製作的標本,更有特生中心、養殖場屍體,甚至路殺動物都可以成為標本的來源,不只善用大學既有之教學與研究資源外,還可確保標本補充及更新的來源無虞。
說起解剖,第一個想到的是青蛙吧?
如果你是高中生、參加過生物性社團,可曾有過解剖動物的經驗?從學生、老師的角度,又是怎麼看待這件事情呢?
教育是「為何而教?」這是每一個老師都應該思考再三的問題,學生通常不知道自己應該學習什麼,老師是重要的引導者,課程的意義不只限於課本裡白紙黑字的知識、考試所要應付的內容,教學的言行與設計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學中的每一個步驟都要經過精心設計。
即使是認真用心的老師,希望學生獲得最完整的教學經驗與資源,仍然有可能顧此失彼。婷琬,目前是嘉義大學動科系的學生,高中時在老師的帶領下做過牛蛙解剖實驗,再回首,她雖對牛蛙實驗的過程已模糊,卻清楚記得當時牛蛙強力跳動、奮力求生的身影,在她心中留下不小的陰影,也對實驗意義產生疑問,希望尋求解剖實驗的更多可能。
而凱堯就是一個更多可能的例子,初接下指導高中生研社團的任務,他希望這堂解剖課程不只是帶來生命科學的議題,還有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並與社團學生討論,發現學生對於解剖牛蛙有著較大的心理障礙,牛蛙對他們來說還是太過困難,最後取得共識以魚類進行解剖。
在解剖過程中,由於時間有限,所以沒有花太多時間在講述實驗動物議題,但他驚訝發現,學生的投入程度遠超乎想像,願意學習更多,主動發問求證,並認真看待這場解剖實驗,讓解剖不再只是操作,還能有更深刻的思考!這是一堂很特別且耗費心思的社課,得到的收穫也比當初預設的多,很讓人欣慰。
有熱忱就有可能:中興附農畜保科
其實不難發現,替代教育沒有想像中困難,一顆熱忱的心或許最為必要,中興附農的畜保科陳老師便將這點展現得淋漓盡致。
畜保科是最常碰到動物,也是最需要愛護動物的人:「我們教學除了考量實驗動物基本的3R原則(Replace替代, Reduce減量, Refine精緻化),另外還有2R(Responsibility責任, Respect尊重)。」陳老師拿出歷年製作的教學模型,一一陳述它們的來歷,包含骨頭標本、濕標本、毛皮標本⋯⋯應有盡有,這些標本來自四面八方,透過市場購買、農場動物屍體、路殺收集等,讓動物屍體達到「最大化利用」。
其中,有些標本是學生們利用長假製作而成的:從市場買來豬頭,再自己熬煮、拼製成標本,比起生硬的課本解說,親手製作讓學生對骨頭的構造更加了解,印象相當深刻,顯見他們都很開心能參與這樣的實作。
▲中興附農畜保科教室內之豬頭骨、雞骨骼標本,為學生利用長假製作之教材。
除了在教學中融入動物福利概念,老師亦鼓勵學生應用動物福利概念。在採血練習時,遇過公牛因採血時的緊迫與疼痛而落淚,同學們捨不得對牛隻操作採血練習,而萌生了製作「動物採血模型」的念頭,便自製動物採血模型參與全國創作發表與專題製作,獲得了好評。
▲學生製作擬真「牛之抽血模型」成品。
而從這一切,可以看出,教學方式是不斷演變的,畜保並非一定要傷害動物,也無需傷害動物才能成為畜保人。老師透過教學,傳遞正面的觀念,畜保人理應為動物設想、共生共榮,這才是畜保的核心價值,也是每位畜保人應努力的方向。
新興替代實驗物種:斑馬魚
除了避免使用任何會造成動物受苦的實驗方式,還有其中一種替方式就是使用較低等的實驗動物進行實驗。而斑馬魚就是適合替代高等脊索動物的模式動物。
斑馬魚有著基因和生理構造與人類相似、全基因定序、體外受精、胚胎透明、發育速度快、子嗣數量多、基因操控技術成熟等優點,在基因功能與發育學的研究上,可以有良好的運用。
除了上述在研究上的優點,斑馬魚在操作上也容易達成更人道的動物福祉。符合實驗動物3R 原則,而由於斑馬魚具有胚胎發育研究的優勢,適合讓學生進行胚胎發育的觀察。實驗器材只需要一般的光學顯微鏡,而斑馬魚胚胎約為1 毫米,還能藉機讓學生熟悉各式顯微鏡的操作。
相對於其他模式物種,斑馬魚是個新興的實驗動物模式。適合取代當今熱門的高等實驗動物模式,同時不喪失與人類的相似度。隨著斑馬魚研究不斷的成熟,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人使用這個物種為研究模型,繼續探討諸多未解的生物現象。
結語
希望新文章,能給大家新啟發。如果有任何想法或經驗,都歡迎與我們分享。我們期待,替代教學不僅僅是紙上談兵,而有更多實作可能。
相關連結:
在教育中看見動物福祉─動物實驗替代方案
https://www.lca.org.tw/publish/6264
讓大學博物館走入中小學
https://www.lca.org.tw/column/node/6592
青蛙的犧牲讓我學到了甚麼?Something just like this
https://www.lca.org.tw/en/node/6596
從畜保課學到的事:中興大學附屬台中高農畜產保健科
https://www.lca.org.tw/column/node/6597
斑馬魚於實驗動物替代的運用
https://www.lca.org.tw/column/node/6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