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用行動改變動物處境 讓悲劇不再發生

動物關懷
文/
專員/劉孟昀

環境教育認證設施場所展示動物福祉調查

許多號稱具生命教育與環境教育意義的各種私人牧場、休閒農場或是生態農場,飼養各種動物,無不極力爭取父母帶孩子前往消費,以及爭取學校參訪的機會。不僅如此,在環境教育認證制度大力推行之際,國內漸次誕生諸多環境教育場域認證的「生態」農場,在人們友善環境的生態想像之下,這些「生態」場域大多安排各種動物進駐。為了吸引遊客前往,許多農場推出各種稀奇動物為噱頭,或是提倡生態教育,強打「互動體驗」。生態農場衍生的動物照顧、人畜互動與野生動物飼養問題,需要持續積極關心,瞭解圈養動物處境,並透過教育宣導,讓更多師生及親子瞭解其問題與教育影響。

為此,本會於2017年特立專案,號召動保青年加入訪視行動,調查目前環境教育認證設施場所是否有不當展示動物之項目,是否有違反動物保護法規之事實等,以避免散播錯誤之動物保護觀念。除訪視已取得環境教育認證設施場域之「飛牛牧場」,亦拜訪友善生態農場「臺南食二糧友雞生活教育基地」,瞭解一般蛋雞飼養困境,而友善雞隻的飼養方式如何影響環境、食安與動物福祉,並透過報導,讓更多人重視健康、動物福祉與環境永續。


▲「食二糧」希望能透過建構教育基地,並邀請年輕人共同參與,幫忙老年人養雞,不僅活化閒置空間,還讓土地肥沃。這樣的飼養方式,能有效減少大規模飼養,改善母雞處境,也讓長輩能自給自足的「有伴又有蛋」。

中部地區捕獸鋏製造及販賣現況調查

獸鋏具強大的致傷(死)的破壞力道,加上其無差別攻擊的特性導致受害對象範圍廣泛,從大至登山客和臺灣黑熊到中、小型動物如遊蕩犬貓和石虎,這不僅無法達到放置獸鋏的目的,更使的整個山林環境陷入夾傷(死)的危機之中,對於少數瀕危物種的生存造成嚴重威脅。

《動物保護法》自2011年便已立法通過禁止獸鋏的製造和販賣,但動物因獸鋏重傷或致死的事件仍時有所聞。本會為瞭解地方政府就獸鋏販賣的實際管制情形,已於2016年前往獸鋏夾傷動物頻繁的南部地區進行調查。2017年擴大招募大學生與民眾參與,分別至中部大里區、太平區、石岡區、東勢區、南區、北區、北屯區、烏日區、霧峰區與苗栗縣等地區,進行獸鋏製造和販賣現況調查,共計訪查40間五金行,均無查獲店家販售捕獸鋏。同時,我們也拜訪第一線動物救援的動保團體,已掌握雙北獸鋏濫設熱點區域。期盼透過全民監督的力量,終有一日,這宛如山林間的奪魂鋸,不再潛藏於臺灣的某個角落,不再危害任何一條無辜的生命,還給人們與動物一片安全的淨土。


 ▲因獸鋏誤傷且幸運獲救的犬隻。

相關連結:
環境教育認證設施場所──飛牛牧場參訪紀實
https://www.lca.org.tw/column/node/6621
食二糧教育基地參訪
https://www.lca.org.tw/column/node/6562
獸鋏悲曲何時止息2:訪臺灣巴克動物懷善救援協會
https://www.lca.org.tw/column/node/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