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王悅雯談從國小輔導室看動保教育

動物關懷

【12 年國教與動物議題】

王悅雯談從國小輔導室看動保教育

訪談執行 蔡育琳
訪談整理 蔡育琳

  2016年,幸安國小舉辦了一場名為「尊重生命 愛護動物」的公益義賣,先邀請動保團體到學校宣導講解,再由學生設計圖案、製作環保袋,在園遊會上擺攤義賣,將所得分贈給數個動保團體。今年公益義賣又即將展開,關懷生命協會受邀到幸安國小做宣導,主題包括同伴動物、流浪貓狗、領養不棄養、TNVR(捕捉、絕育、疫苗、放回)等,希望為學生埋下一顆動保的種籽,並藉由後續設計和義賣的過程,讓學生實際參與、為動物付出心力。

  公益義賣是輔導室主辦的生命教育課程之一,以動物保護為主題,我們因此採訪了輔導室主任王悅雯。此外因為在2018年12月,立法院三讀通過《動物保護法》修正草案,規定各級政府應普及動物倫理與動物保護法規相關教育,並落實於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我們也以此來請教王主任,動保教育是否該立法制定?或是融入現有課程?學校已經做了什麼?有哪些還無法做到?從輔導室來看動保教育,又有哪些特別的觀點?關於教育的焦慮、希望與未來,王悅雯侃侃而談,分享她的思考與感受。

  動保教育該不該立法制定?王悅雯首先說明,目前的法定課程包括:性別平等、環境教育、家庭教育、家庭暴力防治、性侵害犯罪防治,都有規定的上課時數,還要寫成果報告。有時公文來了也要做推廣,例如反毒、防止霸凌、交通安全等,可能也要拍照交報告。那麼,如果再加上一個動保教育會怎樣?王悅雯坦白的說:「都要教完怎麼可能?不要為難老師了。」

  王悅雯認為上課的時間有限,可是國力不能減弱,國語、數學、自然等基礎科目都要教,而現在除了主題課程,最新課綱還列了19個議題,老師怎麼可能教完這麼多?「大家把很多的焦慮都丟過來,害怕自己可能在這場變革裡面被犧牲,有沒有想過19個議題,我們小學也只有6年,那怎麼辦?」如果可能,王悅雯希望在主題課程內就處理完議題,好節省一點時間,不過也有現實的考量,一個課程很難涵蓋多種議題。

  「大家都覺得自己很重要,擔心自己關心的議題沒有被教到,有沒有想過小孩還很小,要學習的還很多,其實是要終生學習,何必急著一定要這時候放進去?」王悅雯認為,每個人關心的東西、選擇的道路不一樣,只要對社會有貢獻都很好。如果把教育的範圍和定義放大一點,人生還很長,不用急著放在12年國教之中。其實大學也可以推廣,大學生更有機會實際參與,不像小學生,行為能力上還有所限制。

  關於國小的動保教育,王悅雯舉了幾個實例,低年級的課程有提到寵物,當時的合作廠商詢問老師,要不要提供動物給小朋友看?但動物是不能退回的,因此王悅雯先跟學生討論,動物一開始可以養在班上,最後要有人帶回家養到終老,否則不能把動物帶進班級。共議之後的結果,引進了一隻烏龜和一隻天竺鼠,最後都有同學帶回家照顧。另外,高年級的自然課有提到動物繁殖,因此邀請動保團體來講解流浪動物的TNVR,學生的理解速度就會很快,如此融入式的做法,在原有的課程裡延伸可能性,而不用另開一個主題。

  關於校犬、校貓,也有人提過要不要認養,王悅雯對此抱持慎重的態度:「牠是一條生命。」而且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學校內誰要來照顧,颱風天、寒暑假怎麼辦?如果負責的老師有職務調動,動物要跟著誰?王悅雯曾經參訪新北三重的明志國中,因為有一位老師無條件的愛,還有校長的支持,才能帶領學生照顧7、80隻貓。而在台北市外雙溪的溪山國小有三寶:貓、狗和鸚鵡,學校本身就像一座實驗小學,動物也自然而然地融入。然而不是每個學校都有相同條件,環境和人力都很重要。

  從輔導室看動保教育,有何特別之處呢?王悅雯說明,輔導室的主軸除了愛護動物,還有另一主軸是特殊教育,因為有些特別的孩子需要關注,而每個孩子背後都有不同故事。「如果我們能關懷不同的人,當然也有能力關懷不同的物種。」

  王悅雯希望孩子不要過度關注競爭考試,儘管這是一個無法否認的現實, 但考試不該是他們生命的全部。教育要著眼在未來,孩子得到這麼多資源、這麼多愛。「如果未來書念得不錯,孩子可能掌握比較多社會資源,更有機會站在一個相對優勢。如果孩子長大後有同理心,更能去關注跟自己不一樣的人,或是不一樣的物種,包括對議題的關心,相信孩子會更能發揮影響力,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對於新課綱的諸多議題,王悅雯認為,學校課業本是基本盤,但孩子在生活中還會遇到很多人事物,如果他們已經疲於應付了,如何能再多承擔?「好好的活很重要,好好的上學很重要,有些小孩為了應付課業壓力已經很辛苦了,為何把焦慮都丟給教育?教育應該充滿了希望。」日子好好過、書好好讀,對於各種議題,順其自然就有機會去學習,而不是刻意被規範。

  「如果你覺得什麼重要,時機到了就該教小孩,這是很正確的。」王悅雯種下關心議題的種籽,也邀請動保團體來宣導。她認為,只要老師認同動保觀念,在課堂中有帶到,效果就會存在,老師可以跟小孩說:「這東西我跟你分享,希望你覺得有同感,以後長大你有機會也去關心。」先讓孩子對這件事有一個感覺,再結合校園的環境和活動,例如綠美化、小田園、生態池等,在這種學習氛圍中,小孩受到潛移默化就會理解,不需太過執著教學時數。

  幸安國小位於台北市仁愛路上,有許多高聳的行道樹,距離大安森林公園不遠,校園內也是一片綠意,隨時可聽到鳥鳴聲。王悅雯形容:「我們學校有很多鳥,有的還會在操場、草皮上走來走去,靠近也不怕。」孩子們不會打擾這些鳥,並由此學習到觀察動物、尊重生命。王悅雯認為,人之外有動物也有植物,應該在地球上共榮共存。

  學校特別重視生態環境,花了不少時間去修樹、整理草皮,而不是選擇最快的方法-鋪水泥。「這是我們在都市裡的一個堅持。」王悅雯說,他們堅持做環境教育的推廣,也讓小朋友有機會一起參與。校內經營小田園已有3年並成為示範學校,未來將規畫課程,由老師帶著孩子們除草、種菜、養魚、賞鳥,儘管位於都會區,仍可感受大自然之美。

  今年4月在幸安國小的園遊會上,即將舉辦第二次「尊重生命 愛護動物」公益義賣,希望大家多多支持鼓勵。讓孩子從學習而行動,因行動而啟發,動保教育就在其中,不是法定課程,卻是真實而深刻的一堂課。


 

相關連結:

食農教育走進校園 幸安國小推廣「小田園」散播關懷生命種籽

讓孩子用自身力量幫助浪浪 專訪幸安國小鄧惠方老師

在孩子心中種下動保種籽 以「阿汁的故事」宣導非法繁殖場議題

台北幸安國小動保宣導 關懷生命協會推廣TNVR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