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萬宸禎談在動保組織中進行動保教育的工作經驗

動物關懷
文/
萬宸禎

                                             【12年國教與動物議題】

萬宸禎談在動保組織中進行動保教育的工作經驗

進入動保教育扎根工作的機緣

  在一個因緣下,我閱讀到《台灣動物之聲》,主動到關懷生命協會當志工,加入同伴動物福利小組,後來成為主責同伴動物議題的工作者。完成調查全台公立流浪犬收容留置場所後(內容已經於1997年出版為《犬殤》調查報告),我離開動物保護工作,投入婦女運動及婦女中心的另一個領域。

  十年後,我回到關懷生命協會的機緣,是因在會中任職教育工作的湯宜之女士邀我發展動物保護教育工作。宜之是一位長期投入動保教育持續耕耘的工作者。當時工作會議討論中,考量了教師角色的重要性,是影響所有學生至關重要的教育者,因此,動保教育的計畫便以教師為培力對象而發展。

  學校正式教育到目前為止尚缺乏動物權、動物福祉概念的課程,這讓我看到了教育工作的急迫性。若教師能夠把握兒童發展對動物同理心的關鍵期,給予動物權、動物福祉概念的建立,將能夠激發兒童對動物、環境建立正向連結的關係,為引發兒童對動物及生存棲地的尊重、喜愛和仁慈關懷能力的最好時機。

動保教育扎根的實務

  關懷生命協會的動保教育扎根計畫,從開始發展到現今已將近十二年。扎根計畫逐步地從基礎教師研習、到規劃議題研習、教案設計工作坊,每年在北、中、南、東等不同地方舉辦。

  過程中讓我看到,許多老師升起感同動物受苦的同理心。譬如參訪公立收容所之後,發現原來動物之家不是動物的家,有這麼多狗、貓被遺棄,生命面臨撲殺。參訪野生動物收容所後,體會到原來許多野生動物被不當買賣的問題很嚴重,或遭到獸夾傷害無法回放山林等這類人類製造出來的社會問題!

  每年,我看到這麼多教師透過研習培力而對動物態度和觀念有著很大的轉變,感受到這是善的本質、是正向力量的展現,是推動教育工作的動力來源。之後又因為許多熱情的老師發展教案,而成立教案設計與研發團隊。我邀請積極投入的動保教師和專家學者一同討論發展教案和教材。在當時這出版為多媒體動保教案光碟,第一次發佈索取訊息時就有將近5000位教師來信索取。

  努力六年之後,扎根計畫之後由湯宜之女士繼續耕耘,遍地開花,產生更廣大的影響力。當時,我做了一個生涯的轉折,和工作夥伴林憶珊共同創建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繼續發展議題式的教育工作,以兒童、親子為影響的對象,並研發遊戲式的教學教材提供給教師教學使用。

  關懷生命協會的動保教育扎根計畫,近十二年來在全台培力了上萬名的教師,產生長遠的影響力。許多老師分享在教學現場,孩子們將動物保護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成為保護動物和棲地的守護者,這是生命中美善的展現,令人振奮與感動!美國人道協會落實教育工作最大的成效,是使兒童對動物升起更具有悲憫心與仁慈心的態度。有93%的學生報告關注動物福利與環境保護。今年,我有幸且有此機緣再次主責關懷生命協會的扎根計畫,期盼邀請具創造力教育思維的夥伴們一同注入更豐饒的資源,促使教師有豐富、多元活潑的想法帶回教學現場。另一方面,也希望透過教師們教學上的交流,給予我在動平會發展兒童教育的啟發。

觀察近期12年國教中的動保教育

  我記得開始幾年舉辦扎根計畫教師研習時,有多位關心動物的老師分享遭遇到的問題,像是在學校教學動保教育的空間很小,有時學校透過行政干預造成教學上的困難。而在學校照養流浪狗貓的老師,更面臨來自各處的反對聲音之挑戰。其中,不少老師設法克服種種困難,發想如何讓流浪的犬貓變成學校教學特色,晉升成為校犬、校貓。也有老師表達,學校以保護兒童家長的安全考量會通報當地動檢所到學校捕捉浪犬浪貓,有的老師們對學校的作法表達難過與失望,學校為教育學子尊重生命最重要的場域,卻以負面作法對待需要幫助的動物,如何教導孩童關心升起同理心關懷身邊的生命與環境呢?而動保教育扎根計畫就如同老師們後盾,支持著老師們在教學現場實踐動物保護教育的理念。

  在這段期間,環教法修法會議如火如荼地進行,由我和夥伴林憶珊代表關懷生命協會出席會議,爭取將動物權與動物福利放入法條,最後在2010年通過決議以「尊重生命」納入條文並擴及動物保護教育。這個轉機讓動保得以正式進入學校,成為全校實施的議題。

  2018年12月,立法院三讀通過由王育敏委員推動的《動物保護法》修正草案,規定各級政府應普及動物倫理與動物保護法規相關教育,並落實於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

  消息發佈後我曾去電農委會動保科,詢問對於此法目前有何因應,得到的回應是,此法才剛通過,還需要時間與主管機關教育部討論如何協作。我也請教師大科學研究所劉湘瑤教授發表意見,劉教授對此修法的看法是,教育部十二年課綱不會變動,應由中央農委會和地方政府積極的推動,可依此法條編列預算以編製系列教學教案,提供學校教師或書商作為多元教學參考的依據。日前國教署對於動保教育入法予以積極回應,將委託學術單位籌組編撰教材,以人與動物皆平等的觀念融入現有的環境教育、生命教育與品德教育。從「同伴動物」主題開始設計,教材逐步延伸到被人類作為經濟效益的動物、被人類提供娛樂、在營業場所供展演及騎乘的展演動物的教材等融入國小、國中、高中課程。

  我認為此法通過,讓動物倫理與動保教育在教學教育又往前跨一大步,除了國教署的積極研發動保教育正式教學教材,以及劉湘瑤老師提出的觀點和建議,其原本融入式教學研發教學教材持續進行之外,學校教師可依法將動物保護教育視為「正式教育」,學校將可提供教師自主教學動保教育課程更大空間,也可更有彈性地將動保教育規劃為學生一整個學期選讀的議題或參與的社團。

  關懷生命協會扎根計畫十二年來的累積,在此時可以發揮很大的支援作用,像是接受過培力的眾多教師,可以成為學校的種籽老師,而歷年來的諸多主題教學教案,就是可以直接取用的教學教材資源。

  從公部門為了因應零撲殺的相關政策來看,勢必會積極推動校犬計畫,關心學校流浪動物的教師,也會獲得更多正向的支持,從小學到高中正式成立動保社團也會更容易些。

  之前,許多地方政府會以經費不足為藉口無法編列,或編列極少的動保教育預算。而此法通過,也可作為監督的法源,要求地方的教育局及動保處動檢所每年積極編列一定比例的教育經費預算,為提供推動教育工作的動保團體申請計畫,建立公私部門共同協作關係。

  我近年參與國際研討會或培力課程,看見所有專家學者一再地強調深耕教育為最重要工作。我並認為唯有教育才能改變人類對動物生命升起對其權利內在價值的尊重與認同,進而翻轉對待動物的態度。唯有積極推動動物倫理與動保教育,人類造成動物苦難產生的社會問題,才可能隨著新舊世代交替而有終結的一天!

  最後,我想分享長期致力以動物權推動動保兒童教育的馬克‧貝可夫(Marc Bekoff)教授的箴言:「我們必須把動物當作我們的生命、我們的靈魂和健全人格的一部份。當動物受苦時我們受苦,當動物繁盛時我們繁盛。對所有人類,特別是對孩童而言,發展對所有動物的同理心、同情心和尊重十分重要。因為孩童有朝一日會替我們和動物發聲,替整個宇宙、水和我們呼吸的空氣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