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教育與動物議題】
龍緣之談在動保團體講座中的教與學經驗
訪談提問 龔玉玲
文字 龍緣之、龔玉玲
教育部「終身教育司」的工作內容是推動台灣各項社會教育,根據其網站的介紹:
本司之業務職掌在於推動我國各項社會教育,推動重點係以終身學習體系為主軸,並整合具有教育功能的一切機構和體系,包括正規、非正規和非正式的教育,以建立不同型態的學習機制。在規劃上是將幼齡到老年連成一個繼續性的教育時程,同時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連成整體的教育體系,使人人在生命中任何時地,都有學習的管道和機會,且使每個國民從出生到老年的整個人生旅程上能夠持續獲得成長與發展。
也就是說,教育體系是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共同構成,因此也可以說,所謂「社會教育」,是指在學校以及家庭以外的場域所進行的教育。
然而,「社會教育」的角色常也被視為「學校教育的補充」,但這種說法就目前的動保教育和動物思潮來說未必合理。近年動保教材融入12 年國教的政策方針,雖然預期將對年輕世代有所影響,或可能由學生將概念帶回家中影響家人,但社會上的多數人已經脫離12年國教能觸及的範圍,少有機會透過高國中小學校的系統,來獲取動物與人關係方面的思潮。因此可以說,在動保教材目前尚未行之有年地進入12 年國教、觸及一代又一代的學子之前,社會大眾對於動物問題的認識,主要可能是來自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的動保團體耕耘動物議題與推廣觀念的結果。
關懷生命協會長期投入動物倫理與實踐方面的社會教育,也發展了多種形式的社教。僅以課程或講座形式的社教來說,2018 年主辦或合辦的活動就有「動保青年寫手營」、動保講師培訓、動保大眾講座等。
為了突顯動保團體在社會教育上的角色與貢獻,專題小組把重點放在已經穩定發展的課程或講座形式之社教,並邀請長期投入動保的學者龍緣之(亦為本專題小組成員),分享她作為聽眾或作為講者時,在台灣參加不同團體的講座經驗。
這一年來參與了關懷生命協會、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與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的哪些講座活動呢?
作為聽眾參與的講座有:關懷生命協會的「2018 年第一季動保大眾講座- 你我生活中的動保新知,第三場『藥物濫用與農場動物福祉』」、「第二季動保大眾講座- 共享都市•共同生活,第四場『台灣賞鯨和離岸風機開發對鯨豚的利與弊?』」;台灣動物保護學院(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辦)的「動物實驗-替代、減量、精緻化的國際發展,科學家與NGO 對談」、「相看兩不厭?動物保護與宗教信仰的連結或衝突!」、「2018秋季班:我是誰?──人與非人?」、「2018秋季班『吃貨的學問』:乳牛快樂才有健康牛奶!」;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的動物與藝文系列講座「動物的致命吸引力-談談電影運用動物的手法及目的」、「大象會跳舞」、「哲學與動物倫理思辨」,「107年台北市街貓宣導計畫主題講座:當動保飛越野保」,以及「動保紀錄片和動物保護者:救贖、療癒,還是無我的動物關懷?」。
身為講者時,怎麼規劃面向大眾的演講的內容呢?
去年在關懷生命協會的「第二季動保大眾講座- 共享都市•共同生活」,我擔任第三場「台灣黑熊PK大貓熊- 明星物種的建構及悖論」(2018年8月1日)的講者。我希望講座能一方面具有專業性,另一方面以向現場聽眾提問的方式,讓大家感受到該議題與每個人的認識及行動密切相關。
具體而言,在這場講座中,我主要以大貓熊保育作為案例,呼應「大眾」及「城市」這兩個概念,並試圖回應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的台灣黑熊保育現況,以及特定物種被「符號化」的問題。我希望能透過這樣的主題設計,呈現動物、環境與人類文化互相交織的情形。
首先,大貓熊是一個旗艦物種。但是,大眾是如何地接受大貓熊應該被「保育」的觀念,以及與此相關的一系列現象,卻是社會較缺乏反省的問題。我使用了許多圖像和影片(包括歌曲和動畫),還有對大貓熊外觀的研究及新聞照片等,希望讓現場聽眾能透過這些畫面,直接感受這些明星物種在大眾文化和媒體「再現」下的結果。
其次,城市化不僅在地理和生態意義上,對動物造成影響;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同樣參與了對動物保育的文化建構,也對動物造成實質影響(比如動物園作為「域外保育」的場所,圈養並展示大貓熊)。因此,我會請聽眾分享他們對物種形象與新聞事件的印象、感受和認識。這些展示和互動,對我而言非常有趣。特別是聽聞各種「喜歡」或「不喜歡」大貓熊的愛憎故事,讓我充份的感受到了公眾態度和物種的文化建構之間的複雜性。
最後,由於講座的時間有限,我會重點介紹一些重要的學者和他們的研究,或是其他可供聽眾查找的資源,再帶入一點可以繼續延伸的思考問題,希望感興趣的人可延續他們對相關問題的思索。
身為聽眾時,對於講者或主題內容會有什麼期待或預設?
我個人期待聽到專業而具體的內容、最新的資訊,以及講者的個人觀點。有數場講座,令我印象特別深刻,如(1)從內容的專業性而言,「我是誰?──人與非人?」的老師曾赴美國學習黑猩猩行為學,我會特別希望認識該學科的研究方法,以及來自講者的第一手經驗;(2)最新的資訊,如「動物實驗-替代、減量、精緻化的國際發展,科學家與NGO對談」由專家重點介紹幾種動物實驗的替代方案,以及荷蘭、加拿大由政府牽頭的進步舉措,讓人大開眼界;(3)講者的個人觀點:親歷現場,總是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講者在動保、保育,甚至社運光譜中的立場、學養,這對於立志投入該領域的朋友來說,是一種激勵及借鏡。
每一次的講座都讓我在上述三個方面,得到許多收穫。不僅藉著參加活動,我得以認識許多前輩和伙伴,也是一次次在知識或思想上互相激盪的機會。所以,我總是很期待「Q&A」環節,希望從講者那裡聽到更多洞見,也樂於觀察講者與聽眾之間交流。
是否能稍微比較三個動保團體(以下簡稱「關懷」、「動社」與「動平會」)在講座方面規劃路線的不同?
主題相異:關懷的主題多元,講者的背景和立場也很不一樣。動社的內容很深入、關注「宗教」和「動物實驗」等議題,具有前瞻性和社運的特質。同時卻也有乳牛學和「黑猩猩研究」等既深入又吸引人的系列課程。動平會的主題偏向藝文、都市中的人與動物的互動經驗、關注個人特質和創作性。
目標受眾有別:關懷的「動保大眾講座」,鎖定的是對該主題感興趣的大眾。動社有研討會和課程兩種形式。研討會主要面向學者或相關人士,較有專業性; 課程學員則是來自社會各行各業的人士,從警察到咖啡廳老闆、從國中自學生到博士,都會前去學習,明顯讓我感受到,他們是一群有心且想深入了解的人。動平會的講座,似乎偏向年輕學生、藝文愛好者,以及關心動保、愛心滿滿的民眾。
感受不同的活動氛圍:關懷的免費講座,在馬蹄形的會議室進行,也許由於科普性質較明顯,有種在大學裡與不太熟悉的師生一同在「通識課程」萍水相逢的感覺。動社的課程是收費的,費用較高( 單堂數百元),像是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的人選修的「在職專班」,課堂討論熱烈,參與者的投入程度和批判性都高。動平會的藝文講座則有著陶冶和撫慰人心的效果,地點選在充滿人文氣息的中山堂、二手書店,氣氛輕鬆溫暖如同藝文好愛者的「茶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