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研究經濟活動的倫理學,對畜牧業中的動物倫理尤感興趣。
日本資本主義之父澀澤榮一(渋沢栄一,1840 - 1931)提出了商業與儒家道德的結合。澀澤的肖像預定會出現在 2024 年的 10,000 日元鈔票中,而他關於儒家商業哲學的書現在也成為了暢銷書。儒家思想實際上對日本的職業道德產生了很大影響。不過,日本的傳統道德不僅基於儒家,亦以佛教為基礎。在統治階級的成員接受儒學教育的同時,人們在江戶時代(1603 - 1868)信奉大乘佛教。江戶時代的第五位幕府將軍德川綱吉(1646-1709)接受一位和尚的建議,頒佈了《生類憐憫令》(生類憐みの令)。這些法令禁止所有階級的人殺死或傷害幾乎所有種類的動物,包括禁止遺棄因年老或疾病而變得無用的馬或牛、買賣生物,甚至將諸如蚱蜢之類的昆蟲關在籠子飼養。綱吉希望通過這些法令,能夠將佛教的慈悲美德灌輸給人民,並使社會更加和平。儘管他的統治時期(1680-1709年)被認為是江戶文化的黃金時代,但他的繼任者在他去世後廢除了這些法令。自此,日本大地上的農場動物的狀況便每況愈下。 1870年代,在1868年的明治維新後,一場反佛教運動興起,全國各地摧毀了許多佛教寺廟、佛像、書籍和其他禮儀物品。失去了擔任政府職務資格的佛教僧侶,開始放棄素食和獨身生活。佛教徒對農場動物福利的影響減弱了,農場動物的地位變得更加令人擔憂。
在日本,大多數農場動物都是在沒有任何法律保護的情況下,在工廠農場裡被殘酷剝削。積極致力於保護貓和狗等家庭寵物的日本動物福利組織,對諸如雞、豬和牛等農場動物的福利並不十分感興趣。有一些動物權利組織積極致力於改善農場動物的福利,但仍然是缺乏影響力。而動物權利運動從未在日本取得過政治影響力。我認為動物權運動人士在日本未受到關注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主要是受彼得 · 辛格和湯姆 · 雷根等西方哲學家的影響,而二人的動物權利哲學在這個社會聽起來格格不入。日本的動物權利運動沒有紮根於日本傳統的道德觀念,即儒家和佛教。如果佛教僧侶在動物福利和權利運動中發揮領導作用,那麼農場動物的福利將能大大提高。
日本從中國進口了大乘佛教,但是佛教在日本發生了幾項重大變化。現在的日本佛教與原始的大乘佛教有很大不同。我相信道地的佛教在臺灣仍然得以保留著,佛教徒也積極倡導素食主義和改善動物福利。我開始著手研究日本和臺灣動物福利運動的比較歷史。當然,我對關懷生命協會的歷史特別感興趣。我相信日本可以從臺灣佛教倫理學中獲得很多啟示。
(編輯部補充:本文是山口教授於2019年9月間訪臺之際,受關懷生命協會邀請而特別為《臺灣動物之聲》撰寫的文章。山口教授以英文撰寫的原始版本,也會發佈於本文的網頁版。感謝山口教授的賜稿與曾琬淋小姐的翻譯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