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突破同溫 議題共好

動物關懷
文/
林韋任

  1987 年臺灣解嚴,許多社會能量集結竄起,開啟一個眾聲喧嘩的時代。環保、殘障、婦女、勞工、教育、媒體、社福、司改等各類團體分進合擊,甚至成立「社會立法運動聯盟」。關懷生命協會有幸參與其中,二十多年來,促成動物保護法的立法與修法,並監督動保行政;引進《動物解放》思想、出版動保雜誌、書籍與影片。

  然而近年來隨著資訊的快速流通,臺灣動保意識蓬勃發展,這也帶來了某種狀況:動保知識包含面向廣泛,改變快速,隨著議題的深入,越趨專業化,提升整體大眾的知能越趨困難。因此筆者於2019年的工作重點之一,在於發展友伴團體間的合作,議題結合相互提升。

如何面對一個生命

  鷺江國小教師翁麗淑長期深耕於社會運動,並於多個協會擔任理事。筆者在老師的幫助下,成功媒合了臺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及歐巴桑聯盟。臺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注重親子共同探討社會議題的教育方式,與關懷生命協會合辦了「兒童發展與狗狗夥伴」講座,探討兒童在學校接觸狗狗時,是否真會對生命有感?而狗狗的飼主,又得到了哪些反饋?歐巴桑聯盟也因為年初移民署官員腳踹檢疫犬的事件,想了解工作犬於執勤時可能的職災與法律保障,因此合作「工作犬照護大家談」的講題。

  麗淑老師表示,她在接觸到動保議題後,「發現權利的概念不管在人或動物身上其實是相通的!」她以前就傾向反對飼養寵物,認為這是對生命的剝奪,但後來發現也有因為生命陪伴而更美好的案例。她也提到,兒童議題有時候跟動物很像,成人常覺得兒童不能表達或不清楚自己要什麼,就跟我們摸不清楚動物的表達方式一樣。「但即使如此,他們還是都應該受到尊重。」

  麗淑老師也受邀出席關懷生命協會在花蓮舉辦的動保教師研習,分享廢死聯盟出版的繪本「妞妞闖禍了」。故事中「妞妞」的經歷,恰好十分吻合目前臺灣流浪狗被認養為校犬後可能面臨的挑戰。麗淑老師說,有些學校以為只是抓一隻狗來養就是生命教育,其實在沒有任何課程引導的情況下,就只是在示範權力的宰制。這些細節對於任何教育者來說,都必須非常小心,「畢竟廢死或動保都是在談我們如何面對一個生命的議題。」

同時擦邊兩個議題

  然而,突破同溫的工作也不免遭遇困難,與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合辦的活動,並沒有同時吸引兩邊議題的客群。熱線主任鄭智偉也覺得可惜,「同時擦邊兩個議題的活動,不是大家都覺得有興趣而得到更多關注,就是大家都覺得和自己無關而影響參與意願。」或許也是因為題目在設定上比較非典型的關係,講座的聽眾幾乎都是講者的親朋好友,他們對於動保領域的講者如何分享性別題目很感興趣,「未來,無論是性別或動保組織,如何讓性別議題看見動保或動保看見性別,兩方團體之間應有更多運動策略上的思考及合作。」

  與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合作的「愛之 在我 在貓」座談,則成功結合了人與貓的愛滋議題。縱然兩邊的發展進程不同:人的方面較著重討論社會結構對於疾病的歧視,在貓身上則介紹現今的醫療與飼養方式。由於本場對談和今年其它較屬於分享生命故事性質的講座不同,雙邊都需深入社工或醫療專業。這可是讓筆者下足了工夫,甚至得邀請講者們先開個會前會了解一番。

  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社工員張敬淳表示,她本身也是喜愛動物的純素主義者,很榮幸能接洽到這個活動。「動保的聽眾在吸收貓愛滋知識的同時,能同時關注到人類愛滋的現況。這對於協會來說是很大的突破,因為這些人是我們平常完全接觸不到的客群。」

談論動物就是談論自己

  忙碌的 2019 年接近尾聲,關懷生命協會應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之邀,參與第十七屆台灣同志遊行,成為這些合作案後的小彩蛋。除了動保,我們也將持續關注各項社會運動。不管在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動物的關係,都是對未來有所想望。越深入動保,越覺得「當我們談論動物,我們也是在談論人類自己。」持續嘗試更多的突破吧,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