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內容擷取自動保扎根教育平台於2021年間執行的動保教育調查研究報告。此調查訪談了多位同時涉足於教育界與動保界的專業人士。
根據訪談結果,筆者發現改善基層教師推動動物保護教育意願的策略,可以區分為四個大面向。分別是:克服道德政策的困境、化解各方的需求衝突、強化教育行政的支持,以及改善教師本身的教學策略。以下謹就內涵分別說明:
一、克服道德政策的困境
根據筆者過去的研究發現,動物保護政策本身,就是一個典型的道德政策議題,道德政策與非道德政策最大的差異,便是它涉及人類的倫理道德觀,是非常主觀、充滿意識形態的一種議題,因此很容易產生簡化問題及價值觀的嚴重衝突,諸如:同志婚姻、菸酒及槍枝管制、安樂死政策、人工流產、性交易產業等問題屬之,動物權議題,也屬於道德政策的類型。
道德政策有兩種類型,分別是爭議型的道德政策,以及共識型的道德政策。前者因為整個社會對該議題的意見具有歧異,因此很難達成實際的政策共識,道德立場的每一方,都以己方為正義,視對方為寇讎,不願與之妥協,同志婚姻便是這樣的政策,而後者則是整個社會對於某一項道德議題(通常是某種管制政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實際上卻因為人性的本質,很難有效遏止或者進行管制,性交易產業以及菸酒政策,便是如此。
動物保護議題,兼具有兩種政策的性質,某一些同伴動物或者野生動物的政策就是很典型的共識型道德政策,例如以領養取代購買,這樣的主張雖然大家朗朗上口,但是實際上至收容所領養流浪犬的人數並不如想像得多,反而許多人會到寵物店購買所謂的名種犬貓;至於其他動物,例如經濟動物或者實驗動物的保護,尤其是談到推動素食運動,或者解放實驗動物時,就很容易遭遇到意識型態不同者的批評與訕笑。
不論動物保護主題,落入上述兩種類型的哪一種,都有其推動的困境。爭議型的道德政策容易引起各方不同人士的爭議,因此基層教師為避免衝突,教授這一類的主題的動機就會較低,而共識型的道德政策即使具有社會的共識,但因為整個社會「說一套做一套」的困境,在實際推動時難以得到教育行政上面的支援,因此也使得教師意興闌珊。
二、化解各方需求與教師需求的衝突
動物保護作為一種正向的倫理價值,鮮少有人會反對這樣的價值,但實際上,應該如何落實動物保護的方法,內容如何定義,卻是人言言殊,莫衷一是,這些衝突出現在不同的社會群體之間,也出現在社會價值與教師價值之間,若是教師無法選擇正向的策略面對這樣的衝突,教學便常難以為繼,以下謹就三項主題進行分析:
(一)化解社會群題不同的需求之間的衝突
經座談歸納的結果,之所以社會各方對於動物保護價值產生衝突,有以下幾個原因:
- 應該被保護的動物種類有差異?通常同伴動物與野生動物直覺地會被視為動物保護的標的,但是人類所利用的經濟動物與實驗動物,乃至於使役動物等,人們就會有不同的意見了。
- 因動物保護所應用的倫理觀點而有差異:動物福利的觀點保障動物不受苦、但動物權觀點所保護的甚至是動物不被利用,這兩種觀點在部分動物保護政策上會有所衝突,舉例來說,流浪動物零撲殺政策,以及被鏈犬問題,都會因為背後所持觀點的不同而產生衝突。
- 民眾的年齡差異:通常年紀較輕者,對動物有更好的保護態度,因此與其向成年人宣導,不如省下力氣,透過教導年輕學生之後,進一步由孩子與家長溝通,會更有效果。對於年紀較大者,則必須透過宣教以外的方法,才會有效。例如,如果引入寵物治療,更有可能對銀髮族會產生效果。
- 民眾的區域差異:都會民眾與鄉村民眾對於動物保護的觀念有差異。都會區的動物保護教育通常落實得比較好,但是鄉村因為空間比較大,動物有可能有更好的活動空間,但也因此,鄉間的民眾習慣半野放的方式來飼養未結紮的動物,有可能造成繁殖的問題。
- 家長的行業別:家長所從事的行業若與動物利用有關,有時學校的動物保護教育會引起家長的反彈,例如:提倡「領養取代購買」就會遭遇寵物繁殖業者家長的反對 (二)化解社會價值與教師價值間的衝突
欲推動動物保護教育,教師本身的動物保護價值必須先被了解,才有可能進一步與之溝通動物保護教學引導的方法,這些較常發生的價值衝突常會發生在兩方面:
- 理念的衝突:
(1)野生動物保育議題:生物科教師通常抱持的是動物保育的價值,重視生態與整體的保育,但其他領域的老師則抱持的是動物保護的價值,關切的是個別動物的受苦,這兩種觀念再碰到某些特殊政策議題時,是會有衝突的,例如:外來種動物是否應該移除?是否允許TNVR大幅度的推動已影響到野生動物的生存?
(2)素食議題:由於整體社會並未形成素食的共識,動物保護的教師若在學校當中推動素食,會引起學生家長或教育系統的質疑,是否會因為保護動物,而影響到學童的營養?
2.行動上的可行性問題:
- 展演動物議題:由於政府近年來刻正推動「地方創生」的政策,有些地方創生的產業,常常會以動物農場作為吸引民眾的一個賣點,但這些牧場所進行的動物展演,常常未能顧及動物福利,但若教師反對展演動物,便有可能影響到牧場的生計以及國家的政策。
- 校犬議題:推動學校飼養校犬,有可能增加學童對於流浪動物處境的理解,但是校犬的飼養必須耗費學校的行政資源及教師與學生的時間,這些資源是否具足,也常影響推動的可行性。
(三)培養教師遭遇價值衝突時的價值整合能力
- 去標籤化策略:若教師能夠放下情緒,去掉對於與自己動物保護意見不同者的標籤,而由對方處境思考,比較有可能找到整合的策略。
- 思辨策略:教師遭遇動物保護的價值問題,不要急著給出標準答案,透過教學生思辨的過程,會產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 漸進策略:以推動蔬食為例,與其要求學生一步到位成為素食者,不如鼓勵同學透過程度上減少不必要肉食,更容易達成效果。
- 誘因策略:雖然希望達成動物保護的結果,但宣傳的理由卻可以由人類需求的目標出發,例如:為了減少飼主的經濟壓力,鼓勵為所飼養的犬貓結紮,或為了減緩地球暖化的問題,而推動蔬食。
- 取代策略:對於教師所必須進行的教學活動,可以以不傷害動物的同類型活動來取代,例如:參觀老牛之家,或參與荒野保護協會的活動,來取代參觀動物園,以實驗動物的替代方案來取代活體解剖。
- 等待策略:推動教育必須有時間來發酵,推動完行動有時需要等待結果慢慢發酵,不能心急,學校的生命教育,近年來已經從生死問題、老年議題逐步轉向動物保護議題。
- 權變策略:對於當下處境所無法立即達成的目標,可以先以階段性作法妥協,例如推動TNVR政策時,也要能夠從反對者的需求出發,尋求雙方能接受的權變方案。
- 勸說策略:由於民眾對於政府法令仍具有信任感與畏懼,教師有時候可以透過政府法令的義務感,對於學生進行說服。
三、強化教育行政資源對於動物保護教學的支持
(一)創造教學行政上對於動物保護教育的支持
1.在學校外部創造對動物友善教師的支持機制
(1)建構支持教師的垂直教育行政系統
許多教師皆表示,能夠在十二年課綱當中加入動物保護素材是正向的,可以強化教育部在動物保護教育上的正當性,否則家長會質疑其必要性。除此之外,教育部還是可以在已建構的全國性的資訊系統中,加入動物保護的知識,例如:愛閱網或者Cool English,都是可以利用的媒體。
(2)搭建支持教師的水平動保行政協力關係
中小學校與地方政府的動物保護單位之間的關係仍然有強化的必要,舉例來說,新竹市動物保護自治條例第16條已經規定,「各級學校、民間機構或團體得檢具計畫向本府申請補助或受委託辦理動物認養、絕育、救援、收容管理及動物保護教育宣導等工作,其補助及委託辦法由本府另定之」,然而,實際上教育局截至目前為止,尚無相關的補助辦法,此外,可以多利用政府的公立收容所作為教學場域,高雄燕巢的動物收容所已經申請到環境教育認證,就是一個很好的場地,學校也應該多應用動物保護處能夠提供的動物保護教學素材進行教學。
2.在學校內部創造對動物友善教師的支持機制
(1)在學校內部創造對動物友善教師的支持行政系統
A.學校的組成份子會影響教學
學校中組成教師的年齡很重要,老化的學校因為觀念守舊,很難推動動物保護教育,此外,學校教師的專業程度也很重要,舉例來說,澎湖偏鄉的小校教師必須身兼多職,便無法針對專業的小議題發展教學,此時就要反過頭來,從教師的專長來思考如何發展特色課程,但是,如果因為少子化的原因,使部分學校成為「超額教師」學校,則因為年輕教師容易被淘汰,即使留下來行政壓力也大,動物保護教育就很難推動,因此,尋找偏向年輕教師組成的學校,效果較好。而針對觀念較守舊的教師,可以透過考試引導教學,或者在研習時數中,加入動物保護課程,才會產生效果。
B.學校的特色會影響教學
在十二年課綱之下,學校多半會試著安排特色課程與自編課程,因此,未來可以蒐集以動物保護相關教育(生態、保育等)為特色的學校合作推動,成功的機會會比較大。
C.校長的支持
因為過去很少有校長會將動物保護作為學校的校務評鑑指標,未來也可以積極影響有條件的學校,將動物保護納入校務評鑑指標,可以先與有興趣的校長積極接觸,結合聯盟。其他沒有興趣的校長,至少能夠說服他們不再反對。但可以注意的是,將動物保護作為校務評鑑指標的校長,未必就是本身對動物保護具有高度認同,有時候是因為校長本身因應所處學校的社區、教師條件,而將動物或生態保護的課程發展起來。因此,從環境條件來篩選動保接受度較高的社區學校,進一步說服其校長,也是可用的策略。
D.實施前校長進行全盤規畫及校內共識的建立
即便是有動機的校長,在推動學校內部的新制度之前,仍然必須先經過制度的設計,並對校內教師進行說服,以安溪國中內部推動「新寧靜運動」的經驗為例,校長事先邀集校內教師進行討論,並請外部曾有實施經驗者到校分享,分享經驗中除了以故事動之以情,最重要的是要將老師的教學需求予以納入考量之後,規劃出獎勵制度及懲罰機制,對內實施一段時間之後若能收效,就能夠得到家長及社區的支持。
E.學校其他行政單位的支持
動物保護教育是跨域的教育議題,必須依賴其他單位的協助,舉例來說,若欲成立動物保護社團,就需要教務處的同意;欲建立校犬機制,便需要總務處協助;購置動物保護相關的圖書及影片需要圖書館支持;環境教育課程需要總務處及學務組的搭配;生命教育的推動需要輔導組的協助。
(2)在學校內部創造對動物友善教師的支持制度
A.動物互動感人故事的形塑
校內具有正向動物互動經驗的教師的故事分享,也常能感動其他沒有類似經驗的老師及行政人員,安溪國中校犬的互動故事,就是一個很好促動學校進行改革的起點。
B.增加動物保護教育的推動經費
若能夠提供目前已投入動物保護工作之教師部分的經費補助,將會是及時雨,例如新北市對於照顧校犬有提供額外的經費,助益就很大,另外,若是能夠提供邀請動物保護演講外師的經費,也能夠減輕老師個人的負擔。
C.設立動物保護的教育獎項
若是推動動物保護教育,能夠得到教育系統所頒給的獎項,就能夠改變校方或其他教師對於動物保護議題的看法,改善學校的氛圍。
D.參加研習給予公假的制度支持
一般來說,教師因公假、公差並經教育局或學校同意課務派代者,所遺課務由學校遴聘合格人員代課(理),並核支代課(理)費用,非經同意核支代課(理)費用者,所遺課務以調(補)課方式處理,或由學校遴聘合格人員代課(理),但須由請假人負擔代課(理)費用。通常參與動物保護教育研習者,多是自己有興趣參與,必須耗費自己上課時間以及出差費用,若能改為公務的課務派代,能提高教師參加研習的意願。
E.動物保護外部師資名單及演講費的支持
邀請動物保護外校師資到校演講,會遭遇兩方面的困難,一方面是學校會質疑授課外師的資格,另一方面則是授課外師的演講費用,若教育行政系統能夠建立一套合格的講師名單,並提供演講費用,供基層教師選擇,則亦可以強化學校推動動物保護教育的動機。
(二)教學資源上對於動物保護教育的支持
1.順水推舟在素質教育當中進行融入教學
由於動物保護教育涉及多元的倫理價值觀,在整個教育圈當中缺乏推動策略的共識,因此教師常覺得舉步維艱,因此,欲使動物保護教育成為特定的學科、議題,或給予一個特定的課程名稱如「生命教育」等,並強制給予數個小時的教育,難度很高,也沒有實效,不如透過融入教育的方式,將動物保護觀念藉由全面素質教育的策略,進入學生的觀念當中。動物保護推動者必須協助各領域的教師,進行課程的轉化,將動物保護融入教材當中,例如,從兒童文學當中融入生態的關懷,在公共事務教學中,除了藉由動物議題提升學生同理心外,也能將野生動物、展演動物、經濟動物、漁工等動物議題,升高為公共事務需要討論的議題,例如由老鷹保育議題,談到食品安全,由馬太鞍的「巴拉告」捕魚法議題,談到原住民的生態問題。
2.有步驟地策略性培養種子教師
對於具有動物保護動機的新世代教師,必須能夠主動接觸之,並給予足夠的教學資源,協助渠等成為學校當中的種子,便建構校內的教學網絡,對於具有動機但缺乏能力與資源的教師,最初步的協助便是提供協助性的課程,如專家學者到校演講。最後,雖然傳統教學觀念的教師會逐漸凋零,但還是要由上往下給予壓力,或者以考試引導教學的策略,予以影響。
3.在既有教師研習課程機制中置入動物保護議題
由於動物保護議題是價值的議題,與其由上往下地由教材下手,不如由下往上地,從教師的培訓開始,目前教師研習課程的管道及相關教案都很缺乏,必須重頭予以建構。
(1)創造動物保護議題在教師研習機制的空間
A.在環境教育研習中固定納入動物保護教育
根據政府既有規定,所有教育及行政人員每年均需接受固定時數的環境教育課程,但目前這些課程當中仍未有固定的動物保護教育內容,過去環保署雖已同意,環境教育申請案當中若遇動物保護議題,須優先考量,但實際上並未受到重視,其中癥結需要突破。
B.教師的研習課程機制中納入動物保護議題
必須設法將動物保護的內容納入各種不同的教師研習機制當中,舉例來說,若能進入各地既有制度中的「國民教育輔導團」(中小學)、「高中學科中心」(高中)、「教師在職進修研習」(中小學)活動、以及個別學校的「領域研習」、「共同備課團」以及「觀課制度」當中,才能夠有可能逐漸將動物保護的主題,透過課程設計的機會,協助融入在教師的實際教學當中。
(2)建構動物保護教師研習之教材
A.建構生物領域教師能認同的動物保護教材
環境教育輔導團的教材中的重點,是野生動物及生態方面的知識,但缺乏動物倫理的知識,動物倫理方面的觀點甚至會引起自然科學老師的質疑,因此如何建立可以被自然科學領域教師接受的教材,是個重點,舉例來說,動物福利方面的概念,相較於動物權觀念,就比較容易得到自然科學老師的支持。
B.應以價值引導方式來進行教師研習
動物保護是一種價值與倫理觀,因此推動的時候,不應該由上往下宣傳,而是由下往上,教學者帶領討論,強調對話,協助教師將動物保護的觀念,融入不同的議題(八大領域的十九個議題)中,如果可能,也可以成為第二十個議題,也因為教學難度高,重點應該在協助教師如何能夠解決教學現場所發生的諸多問題。
過去由於動物保護團體為了克服價值教學所產生的難題,其實也都已經發展了引導式的教材(如動物社會研究會採用了RSPCA的教材),這些教材應該都可以成為有效帶領教師研習的方法,但教育部認為這樣的教育方式缺乏教學的效率,因此,如何找到一個兼顧教學數量與引導方式的研習方式,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4.盤點過去教材並影響教材出版商
(1)盤點及強化過去動物保護團體的教材
對於動物保護團體目前所使用的各種教材進行全面性的盤點與精細的評估,了解不同的教材可以如何使用,過去關懷生命協會便建構了許多教案,可以強化教案應該如何應用的資訊,此外,政府可以建構動物保護教案模範的徵選機制,對於優秀的動物保護教案予以獎勵。教育行政系統應在評審各種教案時,將動物保護作為重要的評分依據,才有可能發揮鼓勵效果。
此外,除了培養有動物保護教學動機的教師以外,若能針對時事,用最快的速度產生教案,並且以電子信件的方式提供給有興趣的教師,亦可增加其教學應用的效率,此外,對於教學現場常產生的相關問題,也可以發展可供學生進行思辨與討論的題庫。舉例來說,最近中國大陸所發生的新冠肺炎與嗜吃野味習慣之間的關係,就能夠做為很好的教材。
(2)建構符合十二年課綱的教材
首先,須先檢討目前出版商所撰寫的各科教材的錯誤,也可以從當中找到各科可以將動物保護「融入」的角度,舉例來說,過去的課程當中曾提到將野生動物養在家裡、動物園當中的動物很快樂、提到北極熊生態卻未提其生存困境(蔡涵禎),這些都需要重新編寫。
接下來則是進一步與編寫教材的書商(如康軒或翰林)進行聯繫,透過影響撰寫教科書的作者、編訂教科書的編輯,以及審定教科書的專家,進一步將動物保護資訊加入教材當中。
四、協助改善教師的動物保護教學設計
(一)協助改善動物保護教學課程的設計
1.不能增加教學負擔
十二年課綱的實施,本來就會增加第一線教師的負擔,已經使第一線教師需要多花精力調適,若在此同時加入需要額外付出精力的課程,會引起基層教師的反彈,舉例來說:食農教育、海洋教育也都有人倡議應放入課程當中,造成教師的壓力,因此推動動物保護融入式的課程較具可行性,使教師能夠在原來自己的課程當中自發性選擇加入與否。
2.需要具策略性步驟的教學
好的動物保護教育課程設計是有步驟性的,一開始可以透過影片、照片或者故事,適度地引起學生的愧疚感,接下來則是教師介入進行思辨性的討論,再來是教師必須提供可行的方向與理想,最後則是提供實際的場域或衝突,讓學生能夠有效解決,簡單地說,要能夠採取:「看見—同理—行動」的步驟。
3.化不利動物處境為有利的教學機會
倘若學生參觀了動物福利不佳的場所,未必是壞事,只要能夠產生正確的引導,不利的處境也都能夠成為有力的教學場所,舉例來說,可以透過影片先介紹展演動物的不利處境,接著透過動物福利指標的實地觀察,讓學生確實了解動物園當中動物的處境,並產生可行的未來方案,便是一個好的教學策略。
(二)協助改善動物保護教學的實施策略
1.根據學生條件分眾教學
首先,根據學生的年齡層給予不同程度的動物保護教學,低年級以認識動物、不要傷害為核心、中高年級可以帶入飼主責任及其他動物保護議題,再長一點可以談到流浪犬政策、志工參與,以及各種動物虐待的問題。
其次,根據學生所處的區域,給予不同的教材,舉例來說,對於南部地區的學生,可以將移工吃狗肉、被鏈犬的問題作為討論的主角,對於有舉辦神豬比賽的客家義民廟,其區域內的學校可以討論神豬議題。
最後,學生家庭的社經地位,也必須考慮。都會學校學生一般來說動物保護觀念會較偏鄉來得好,但都市學生有可能因為接觸太多3C產品,對動物缺乏實際的接觸。
2.透過多元的載體進行動物保護教學
除了傳統教學媒體以外,還有其他多元的教學媒介可以提供多元使用,媒介可分兩「媒體」及「網絡」兩部分思考。
(1)應用多元的媒體進行教學 若時間充裕,可由導師透過學校既有的設施進行生活中的教學,例如讓偏鄉學生參與學校養羊、兔的機會;或者讓學生成為志工進入社區進行服務學習,設計情境模擬式的教學也能夠提升道德教育的效果;在趕課壓力大的情況下,設計美術的繪本;以AI程式取代動物展演;設計5-10分鐘可用的動畫教材,也是方法;甚至於,透過陌生廣告法,例如設計一些小禮物,置入動物保護的基本概念,也能收效。
(2)應用多元的網絡進行教學 若是時間充裕,可以透過Line, Facebook, Instgram, Plurk等進行教學,但這方法具備的技術性較高,需要額外花時間學習;若是時間較侷限,可以透過外師進行演講,或利用YouTuber網紅所拍攝的影片,進行動保教育,也容易吸引學生注意。
3.增強學習誘因以強化教學 必須隨時設計動物保護教學的誘因機制,舉例來說,教師可以強調,對於學習表現較佳的同學,可以帶去參觀動物收容所,或者透過桌遊等各種遊戲,使學生融入動物保護的情境當中。
(三)協助教師運用多元化方式評估動物保護教學效果
1.以多元目標取代單一目標評估教學效果
欲了解動物保護教學的效果,必須先了解教師所設定的目標,這些目標可以是對動物的認識面,了解動物的需求(知)、引起學生的關切與同理,例如對流浪犬或愛心人士態度的調整(情),倫理觀念上的改變(意),也可以是最後產生了甚麼實際行動。
2.以多元方法取代單一方法評估教學效果
可以採取傳統的前測/後測的量化問卷方法予以評估,也可以採取質化研究方法進行評估,例如:對於低年級學生可以採取繪圖或說明心得法,也可以透過填寫學習單,使得老師能夠迅速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並據此調整教學內容、或透過道德判斷發展所使用的情境式問卷進行評估。更重要的事情是,動物保護教學涉及的是倫理觀點的轉化,長時間的評估有其必要性,透過長時間的評估,可以設計出不同階段的教學目標。
附註:本文內容根據的會議場次和與會者資訊
108年11月9日舉辦第一場焦點座談會議,由國立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吳宗憲主持,出席者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王順美、社團法人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執行長林憶珊、社團法人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秘書長戴雋哲、新竹縣湖口鄉中興國民小學教師邱詩琪。
108年11月10日舉辦第二場焦點座談會議,由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系教授陳光輝主持,出席者有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黃宗潔、台北市士林區三玉國民小學教師洪絢虹、新北市八里區八里國民小學教師郭立穎、台北市中山區吉林國民小學教師湯宜家。
108年11月30日舉辦第三場焦點座談會議,由國立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吳宗憲主持,出席者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劉湘瑤、新竹市北區西門國民小學教師黃靜慧、桃園市桃園區快樂國民小學教師黃馨漪、高雄市立七賢國民中學教師蔡涵禎。
108年12月21日舉辦第四場焦點座談會議,由國立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吳宗憲主持,出席者有台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副教授陳建志、社團法人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台北市立景興國民中學教師賴姿君。
109年2月3日國立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吳宗憲訪談新北市立安溪國民中學簡財源校長。
109年2月27日國立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吳宗憲電話訪談澎湖縣馬公市虎井國民小學林妍伶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