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行《動物保護法》條文和缺失 | ||
條文 | 內容 | 現有缺失 |
第 15 條 | 1.使用動物進行科學應用,應儘量避免使用活體動物,有使用之必要時,應以最少數目為之,並以使動物產生最少痛苦及傷害之方式為之。 | 僅概略提及「應儘量避免使用活體動物」,但並未明確規範「替代」原則的優先順序與具體實施方式。 |
2.中央主管機關得依動物之種類,訂定實驗動物之來源、適用範圍及管理辦法。 | 農業部並未訂出該辦法供科學應用機構遵循。 | |
第 16 條 | 1.進行動物科學應用之機構,應設置實驗動物照護及使用委員會或小組,以督導該機構進行實驗動物之科學應用。 | 1.機構自主管理,形同球員兼裁判。外部監督不足,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袖手旁觀:現行制度是報備制而非許可制,沒有最低門檻,外部監督—特別是提供研究經費的單位,例如國科會袖手旁觀。此外,外部查核頻率過低,許多機構3~4年才輪一次,監督力道明顯不足。 |
2.中央主管機關應遴聘學者、專家、相關機關及立案之民間動物保護團體代表定期監督及管理動物之科學應用;其中至少應含獸醫師及民間動物保護團體代表各一人。 | ||
3.實驗動物照護及使用委員會或小組之組成、任務及管理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 ||
第 17 條 | 1.科學應用後,應立即檢視實驗動物之狀況,如其已失去部分肢體器官或仍持續承受痛苦,而足以影響其生存品質者,應立即以產生最少痛苦之方式宰殺之。 | 未規範動物科學應用機構需有專責獸醫師,而獸醫教育體系亦乏「實驗動物專業獸醫師」的養成、考核與證照考試制度,以致實驗動物在實驗前的飼養照護,及實驗過程及結束後的麻醉、鎮痛止痛、安樂死等相關操作,在不同機構間差異甚大。 |
2.實驗動物經科學應用後,除有科學應用上之需要,應待其完全恢復生理功能後,始得再進行科學應用。 | ||
第 18 條 |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不得進行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所定課程綱要以外,足以使動物受傷害或死亡之教學訓練。 | 高中動物實驗缺乏監督:現行法規對於高中課程中的動物實驗(如解剖青蛙)缺乏明確規範,高中不需要成立實驗動物照護委員會(IACUC),教師和學生都缺乏相關訓練,也無相關監督機制(補習班亦同)。學生參與科展時,若涉及動物實驗,也缺乏相應的審查機制。 |
第 24 條 | 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對於違反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一項、第十七條或第十八條規定之機構、學校,應先通知限期改善或為必要之處置。 | 懲罰機制不足:對於違反第15條至第18條的行為,多僅要求「限期改善」,缺乏有效的懲罰機制。唯一可直接處罰的狀況,是未成立IACUC之情況。其他違規行為,例如變更實驗計畫未申請、實驗操作違反計畫內容、動物未獲妥善照顧等,都僅能要求限期改善,針對違規行為人的法律規範效果有限。 |
其他缺失:動物實驗相關資訊不透明,缺乏足夠的資訊公開機制,使得外部難以了解實驗動物的實際狀況,及實驗機構的運作與落實3R的情形。
|
《動物保護法》已經實施超過20年,關於實驗動物的條文主要集中在第15條至第18條,總共僅有四條。這些條文自立法以來,基本上沒有變動,對動物實驗機構的規範和實驗動物福利之保障與監督,效果有限。
為了改善上述問題,動保團體提出了一系列的修法方向,並已納入本屆立委提案,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強化「替代」原則(第15條修正):將現行第15條中「應儘量避免使用活體動物」修正為「應優先以非活體動物之替代方法為之」,更加明確地將「替代」原則置於優先地位,符合國際趨勢。新增第15條第2項,明定中央主管機關應訂實驗動物之照護及使用指引,提升指引的法律位階。
●建立許可制度(第16條修正):將現行的IACUC報備制改為許可制,實驗機構必須經過主管機關許可才能進行動物實驗,並定期接受外部查核。新增第16條之1,將實驗動物照護及及使用委員會或小組審查計畫、停止或終止計畫之職責,實驗計畫申請內容列入母法。*
*註:目前僅有「實驗動物照護及使用委員會或小組設置及管理辦法」及「動物科學應用機構監督及管理執行要點」兩子法。
●資訊公開透明(第16條之2、第16條之4新增):要求實驗機構主動公布法規要求及政府補助研究之動物實驗資訊,包括實驗計畫、計畫審查紀錄、監督紀錄等,讓大眾可以了解實驗動物的現況。第16條之2明定科學機構內部紀錄保留義務,及中央主管機關應定期公開科學應用資訊之責任。第16條之4規定,科學應用機構應主動公布法規要求及政府補助研究之動物實驗資訊。
●獸醫師的專業參與(第17條之1修正):要求實驗機構設置實驗動物獸醫師,參與計畫審查、監督及動物照護,確保實驗動物得到妥善的醫療照顧。新增第17條之1,規範實驗動物獸醫師職責,及中央主管機關對於實驗動物獸醫師教育養成、訓練、證照、執業之責任。
●加強對高中動物實驗的監督(第18條、第18條之1修正):修正第18條,明定利用動物教育訓練以高等教育或提高專業知識技能為限。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補習教育、進修教育機構不得進行足以使動物受傷害或死亡的教育訓練。新增第18條之1,明定若補習班、營隊、科展要進行動物實驗,應向IACUC申請核准。
●建立更嚴格的罰則(第24條刪除,第27條、28條、29條、30條修正):刪除現行法規中第24條「限期改善」的規定,對於違規行為應直接處罰,提高違規成本,達到嚇阻作用。第27條、28條、29條、30條為罰則相關條文。
●加強動物來源管理(第15條之1修正):實驗動物之取得,應盡量以合法繁殖供應商提供之動物為主。實驗動物繁殖供應商應取得許可,並規範繁殖、買賣者之條件、申請程序、期限、換證、撤銷或廢止、繁殖作業、查核、評鑑辦法之法源。
●建立動物科學應用倫理與爭議事件處理小組 (第16條之3):新增第16條之3,明定動物科學應用倫理與爭議事件,由中央主管機關成立小組或委員會處理,並規定小組組成,及授權中央主管機關訂定管理辦法,並對檢舉人身分保密。
多年來,動保團體曾多次提出各種修法版本,但政府不動如山。隨著農委會升格為農業部,此次修法的倡議,也引發學界、產業關注,動保團體與學界、產業等利害關係人、政府部門也展開多次討論會議,尋求實務與理想平衡的做法,再提出條文修正動議。
關懷生命協會將與多個動保團體持續關心修法進度,參與各項遊說、陳情行動。
本文感謝本會辜雅禪主任、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議題研究主任林岱瑾接受採訪。
*註:本文截稿日為2024年12月底,日後立院實際審議草案內容,可能有所變動,特此說明。
採訪中,岱瑾也與我們分享其他國家推動實驗動物保護的案例,或許可供台灣借鑑。
●歐盟
歐盟於2010年公布了《實驗動物指令》 (2010/63/EU),該指令內容非常完整,涵蓋了許多重要的觀念,例如「替代」、「減量」、「精緻化」(3R原則),實驗動物的繁殖供應商管理,計畫審查制度等。該指令的立法說明詳細解釋了每個條文的制定原因。此外,歐盟的法規以「替代」為優先,並明確規範實驗動物的繁殖、供應,以及實驗計畫的審查涵蓋利益與傷害評估、疼痛評估,及回溯性研究等。2019年歐盟再訂規範,REGULATION (EU) 2019/1010,加強要求各種動物實驗的資訊公開。
●美國
美國有《聯邦動物保護法》(AWA)以及《實驗動物福利法》等相關規定。美國的國家衛生研究院(NIH)也制定了針對研究計畫單位的法律和規定,並設有專門的「實驗動物福利辦公室」(OLAW)負責監督所有由公共衛生服務署資助的動物研究實驗機構,若違反規定可直接撤銷資助。NIH的資訊大多向公眾公開,並強調機構內的獸醫師權力,使他們可以監督實驗動物的照護狀況。
●韓國:
韓國的實驗動物管理主管機關是食品藥品安全準則局(Kore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KFDA),類似台灣的食品藥物管理署。此外還訂有實驗動物專法,動物的科學應用優先適用,該法若無規定,則適用一般的動物保護法。韓國的法規明確規範了實驗動物的來源、照護和使用,並對實驗機構進行嚴格的監管。韓國的實驗動物照護小組的成立採用註冊制(有審查),而繁殖供應則採用登記制(報備)。
岱瑾感慨地說:「其實幾年前,韓國動保團體和政府部門都曾來台灣參訪,想要學習台灣的實驗動物管理制度,結果現在人家做得比我們好了!」
台灣現行的實驗動物管理制度確實存在許多問題,有待改進。岱瑾坦言:「其實跟各界開會討論,大家都認同實驗動物管理存在漏洞,只是大家想要的管制手段不一定相同。」她認為,這次修法討論提供了良好契機,讓動保團體、學術界、政府部門可以坐下來好好討論,理解彼此的觀點與難處,尋求更完善的解決方案。期望在不遠的將來,我們能夠共同建立一個更完善、更符合動物福利的實驗動物管理制度!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