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對河濱地區流浪犬TNR的觀感
研究緣起與背景
遇到臺大關懷生命社(以下簡稱懷生社)這個團隊,是因該社於2008年向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提出「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讓濫殺到臺大為止──臺大校園及周邊社區流浪動物TNR計畫」,以關懷生命協會做為協力組織,協會派研究者為組織代表予以協助。隔年該案在公共事務參與類榮獲「青舵獎」。2009年又以「我的美麗校園也是牠的家──流浪動物TNR校園推廣計畫」再度獲得青輔會經費支持,並獲團體組最佳行動獎。2011的「戀戀河濱犬‧九九都市貓」獲青輔會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佳作。懷生社將TNR從臺大推向他校與河濱地區。
幾次參與他們河濱捕犬的經驗,大概可以用「驍勇善戰」形容吧?河濱草比人高,可見獸徑,犬隻一旦鑽入草叢便不見蹤影。懷生社選定區域執行TNR前,都要勘查現場與規劃戰略:首先,必須找出該地的餵食者,因為大多數狗群是在餵食者出現時出現,且十分機警,一有異狀就衝入草叢。接下來須評估犬隻數量、目標母狗、出沒時間、餵食地點與犬隻巢穴等,其他就是「隨機應變」了。這幾次看他們動員捕犬,總是從清晨抓到晚上,從河堤內抓到堤防外,就是希望減少動物數量,減少對河濱與週遭社區的衝擊,以換取人們多一點對流浪動物的包容。
「為什麼要在河濱地區執行TNR?」這顯然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不忍其受苦。」一位TNR志工表示見過幼犬在草叢中,因逃不掉而遭人慘忍虐待致死;或是悲憐母幼犬討生活地艱辛,而希望「讓痛苦到牠為止」。
本研究過程一方面觀察到TNR執行者清晨或雨天辛苦埋伏捕捉這些「跟鬼一樣」或是「魔王級」的狗;一方面又有民眾反應因河濱浪犬感到驚嚇,偶有追吠騎腳踏車的人的情形;加上,管理者表示流浪犬在TNR執行上,有違反動物保護法之疑慮,故,政府沒辦法支持流浪犬TNR。這些狗幾乎毫無保障地要躲避捕犬員的捕捉,或遭違法濫墾的農友放置之捕獸鋏夾傷。不親近人的犬隻根本不適合被認養,被捕入收容所只有安死一途。
不斷執行捕捉與撲殺的河濱地區,幾乎剩下的是警戒心很高的流浪犬族群。一方面官方抓不到,也抓不盡這些狗;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忽視餵食者的堅持。餵食造成流浪犬聚集與增加其存活率,但是,餵食行為可以禁絕嗎?就像棄養家犬的行為可以禁絕嗎?這恐怕是同樣的問題,而TNR是唯一能和餵食者合作的機會。
不過,政策往往是妥協下的產物,故,希望先從民眾對河濱流浪犬問題或是對流浪犬管理策略有什麼想法著手,以瞭解民眾覺得河濱流浪犬所造成的困擾為何。
研究方法
選擇懷生社執行TNR的河濱區域之一——華江雁鴨公園——為研究區域。關懷生命協會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招募志工分別於2010年10月30日與12月4日在該公園舉辦二次活動,逢機邀請遊憩民眾填寫問卷,收集到有效問卷297份。
問卷內容包括:民眾對生活品質的需求——環境衛生、公共安全及社區安寧;流浪犬貓族群問題及與其他物種間的關係——生態平衡;社會教育——飼主責任與人道精神等3個面向、6個主概念,再依此延伸18個次概念,共設計20個量化問題。問卷採Likert-type scale,將回應選項設計為「非常同意」、「同意」、「不知道」、「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並邀請5位專家做效度,針對專家概念及問卷內容提供意見,經修改完成問卷。
由於TNR執行者擔心「棄養效應」,故沒有詢問民眾是否知道此處有執行TNR等此類執行觀感問題。
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民眾對生活品質的需求:
分析環境衛生、公共安全及社區安寧上,民眾對於河濱浪犬的抱怨多為髒亂:餵食流浪犬的人造成環境髒亂(71.8%同意或非常同意)、糞尿過多影響生活品質(74.0%同意或非常同意)、出現跳蚤(13.3%總是或經常)、因躲避浪犬引起車禍(2.1%總是或經常),以及太吵破壞安寧(11.6%總是或經常)。不過,因為流浪狗會選擇河濱公園犬隻排泄物的問題,可能有部分是不負責任的飼主遛狗未隨手清狗便造成。
比對人犬關係:有51.3%的民眾同意「河濱公園的流浪犬通常會遠遠的避開人群」;39.7%反對;9.0%表示「不知道」。在最廣為抱怨的追人、吠人與咬人的狀況:有10.7%的民眾曾被流浪犬追逐或吠叫;1.7%表示曾被咬傷。
河濱公園有幾起追咬人的問題,加上大家對流浪犬的恐懼驚嚇,似乎是在河濱執行浪犬TNR的難處。
二、流浪犬貓族群問題及與其他物種間的關係:
僅有7.7%的民眾表示曾見過河濱公園的流浪犬攻擊水鳥或其他野生動物。一位在該處長期觀察的賞鳥志工提到曾見過流浪犬叼著被肉毒桿菌感染的鳥,通常狗抓不到健康的鳥類。
一位長期觀察並做賞鳥解說的社大老師表示河濱區域範圍很廣,有的區域規劃有野鳥保護區,有的區域則有人工濕地,均屬於半開放的、人煙稀少的地方,未來流浪犬問題應該不小。然而,在這樣遊客和浪犬活動範圍有所區隔的區域執行TNR應該很有效果。但是,腳踏車道緊鄰草叢的區域,人犬衝突很大。至於生態平衡的部份,流浪犬對河濱鳥類的影響主要是騷擾,如果,流浪犬全數移除會不會流浪貓進入成為鳥類殺手?流浪貓全數移除會不會老鼠進入成為雛鳥殺手?這些都需要進一步客觀調查才知。
三、社會教育:
在飼主責任的部份,有94.5%的民眾相信「民眾棄養家犬造成河濱公園出現流浪犬」;88.1%的民眾同意「家犬絕育可以減少流浪犬的產生」;83.8%同意「飼主不應放任家犬在河濱公園遊蕩」。
有趣的是,大家似乎對於「流浪犬安樂死」感到同情,僅有20.5%的民眾同意目前政府以流浪犬被捕捉至公立收容所,無人認領養會被安樂死的處理方式;85.9%支持河濱公園推行浪犬TNR,但是,僅55.2%的民眾能接納流浪犬在河濱公園生活。
研究結論與建議
相信絕大多數的民眾都希望能以人道的方式解決流浪動物問題,這是為什麼大家對於現行以撲殺方式處理流浪犬感到同情,但是,提到TNR,對於犬隻在公共區域遊蕩又有疑慮。主要的抱怨為環境衛生部分,包括:餵食流浪犬的人造成環境髒亂與糞尿過多影響生活品質。雖然在河濱公園遭流浪犬追咬的比例很低,但是,民眾對流浪犬的恐懼驚嚇是執行浪犬TNR必須納入考慮的變因。
關懷生命協會曾製作許多河濱人犬安全互動宣導文宣,在2010更以運動公園為背景,拍攝「當孩子遇見狗」,教孩子如何與狗互動,以及如果不想和陌生狗互動可以如何反應等。透過教育,可以避免因不適當互動而造成的危險,亦可減少不必要的恐懼。動物保護團體應多與河濱相關的野保團體、賞鳥志工或是社區大學合作,散發相關訊息。
另一方面,河濱地區亦需安排宣導活動:飼主隨手清狗便;以及餵食勸導。有些餵食者會在隱蔽處餵食,和犬隻保持距離,並與TNR執行者合作為動物絕育,將提升民眾對流浪犬的接受度。但是,有些餵食者則在草地上直接放置食物,除了環衛問題,讓狗養成靠近人的討食習慣,會對怕狗的人感到威脅,將嚴重影響民眾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