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國內動物保護團體相繼鼓吹動物權、動物福利後,無疑地,同伴動物、經濟動物、甚或是實驗動物,皆逐漸引起大眾的注意及關心。動物園,然而,卻為一般民眾忽略且誤解為該處為動物的最後天堂:飲食不虞匱乏;屋舍避酷暑寒冬;免去天敵侵略;疾病有獸醫照料……其實,人類社會中監牢的囚犯不就是置身於如此的「天堂」中嗎?相似的生活環境,卻因物種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解釋,無怪乎Peter Singer於『動物解放』一書中,一再以批判「物種歧視」的道德錯誤為其主要論證。
仔細評估後,其實我們會發覺,比起經濟動物,動物園動物監禁的日子長了許多;比起家中的寵物,動物園動物又受到了較少的關心與行為刺激,而一些壽命較長的哺乳動物及爬蟲類,漫長的一生可能僅在2公尺x3公尺鐵籠中度過,全然不知其野外同伴所食何物?更偟稱園外天地的複雜與多樣性了!至此,我們不免產生幾個疑問:動物園有存在的必要嗎?動物園最主要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又為什麼要去動物園?
其實,除了大部分扮演娛樂大眾的角色外,今日的動物園以人工飼育的方式,維持並「試著」延續某些在野外已消失的物種;甚而,動物園可說是瀕臨絕種動物基因庫的守護者。此外,動物園聲稱全球數以百億的民眾每年藉由參觀動物園,而受到大自然及動物保育的相關教育。
固然物種滅絕大多由於人類的不當開發,民眾教育也依舊出於全然「人類中心論」,且動物園在許多的研究報告中均顯示,其在物種的保育及復育上僅盡了非常微薄之力,然而,依現階段動物園仍舊存在的現況而言,重新調整動物園經營的方針與改善其人工飼養動物的基本權及福利乃是在所必須的。
本研究報告擬以南台灣地區高雄市立壽山動物園為標的,調查該園:一、所有欄舍設置有否符合該項人工飼養動物所應具備之基本權利。二、造成行為豐富化有關的欄舍差異;社會環境;食物;刺激物; 混種展場及無界展場。三、動物園背景資料 (ex. 平均遊客人數,動物種類及數目,收入及資產,人力負擔)。綜合以上調查結果,針對園方應在動物基本權及福利部分,提出硬體建設之建議改善方案。
【調查結果】
壽山動物園位於鼓山區萬壽山東簏,由於行政體系隸屬高雄市風景區管理所而非獨立單位,在資源及行政方面增加了不少限制,加上多數展示場為民國七十五年整建起沿用至今,許多純遊客利益的設計已受到動物福利學者的質疑,且再度突顯單調侷促的圈養環境,造成動物生理及心理雙方面極度痛苦的事實。
(表一) 背景資料
高雄市立壽山動物園 | 台北市立木柵動物園 | |
89年入園人次 | 61萬人次 | 570萬人次 |
門票收費標準 | 成人40NTD/優待20NTD | 成人60NTD/優待30NTD |
動物總數 | 748 | 2500 |
動物種數 | 79 | 320 |
動物飼養管理人員 | 18人 | 86人 |
動物欄舍的物理性質,可由以下幾個不同的特徵共同建構,本報告即依此架構來說明壽山動物園環境豐度的調查結果:
一、展場形式與地表覆蓋:
現代動物園的展示場基本上都是盡量以「無柵欄」的形式呈現於遊客面前,除了視覺美觀外,更有暗示遊客這些動物並非被「監禁」的意味。然而壽山動物園展示場的規劃,不論針對遊客的視覺效果亦或動物福利,皆尚停留於相當落後的階段。
大部分的靈長類、鳥類及貓科動物置身於傳統欄舍式的展示場:光禿禿的水泥地;單層或雙層的鐵柵欄;了無綠意;無遮陰頂棚。 雖然以鐵網為牆的動物欄舍可增加鳥類及靈長類攀爬的區域,但卻會大大減低遊客觀察動物的意願,與在欄舍前停留的時間。
歐美多數動物園現皆多以玻璃牆及壕溝式展場,代替傳統簡陋且展示效果亦差的籠舍,同時在展場內搭建三度空間的架子等,增加動物於有限平面上的立體活動範圍。即便一個人工化矯飾的展場,多半以人類「審美」的觀點作為標準或成為園方對外炫耀的工具,但是不可否認,這樣的環境比起單調無趣的展示空間,多少可以減低動物無所事事的時間及暫時紓解其刻板行為的模式。
以水泥地作為展場地表的材料,固然可使飼養管理員易於清洗欄舍,卻使得動物在夏日必須踱步於發燙的地面,冬天接觸冰冷的地表(馬來熊、藪貓、孟加拉虎等)。
理想的地面覆蓋物會因動物種類不同而有所變化,自然材質(ex. 禾草、樹枝、椰子殼、石礫、刨木塊)是動物較友善(animal-friendly)的選擇。基本上,綜合了沙土、天然植被、水坑的簡單覆蓋形式,應可符合大多數陸生動物的需求。
二、展場大小與隱密空間:
即便有確切證據顯示小的飼養空間將易引起動物的壓迫、刻板動作及其他非正常行為,我們卻不應假設愈大的欄舍空間即是對動物的生物適應(biological adaptation)有較好的效果。相反的,只要動物原有行為及原有棲息的的因子在欄舍設計時能多方且完整予以考量,使一個小空間的欄舍豐富化並非天方夜譚。
因此,考量園內將兩條蟒蛇置於10mx10mx18m展場,而每隻重達4噸的河馬卻在20mx40mx5m的展場中「塞」了11隻之多,明顯的,空間效率及不同物種適用性在壽山動物園並未有充分的考慮。(圖二)
除了南非劍羚、小貓熊外,本次調查的欄舍大多無屬於動物自己的隱閉空間及遮陽頂棚。動物必須在任何開園的時刻曝露於遊客面前及熾熱的太陽下,這對任何非原產亞熱帶的動物皆屬殘酷的折磨,此外遊客不斷地行為及聲音刺激更可能導致動物緊迫的行為及低繁殖率。
筆者於2000年訪澤西動物園(Jersey Zoo)時,園方亦一再強調:給予動物私人不被窺視空間,及保持欄舍與遊客觀察點適當的距離,是他們成功地人工繁殖許多瀕臨滅絕物種的主要原因。
三、社會行為與混種展場:
對於某些社會性較強的動物(如靈長類),為接近其野外社會組織的模式而使飼養的數量保持展示場內同種2隻以上,或不同種類但野外有相容紀錄的物種混養,是防止動物刻板行為的首要方法。幼獸應持續由群體餵養長大(除非已被父母及群體共同遺棄)而避免人工餵養的機會,這不但可防止他們長大後不會哺育下一代,幼獸本身更是其父母及群體行為豐富化的最佳工具。
而在壽山動物園的79種動物中,竟有18種動物是獨自1隻處於空蕩蕩的欄舍(43%),而高智能的靈長類更佔了18種動物中的4種之多。此外,除了紅耳龜與斑龜;迷你馬與亞洲水牛;鳥園外,園區無任何混種飼養欄舍。
動物被迫與同種動物及他種動物隔離的結果,造成孤立冷漠的性格與重複、無目的之刻板動作。對某些需要較多環境刺激的熊及靈長類動物而言,這樣單調的展示場除了無法提供動物本身與其他動物間的刺激與互動外,更可能造成動物本身內分泌及神經系統的疾病。此外,遊客亦因這些異常的行為改變及活動力弱、對人類過度親近的態度,而無法學習及得知到該物種於野外應有的行為表現與生態地位。
四、解說牌與遊客教育:
一個動物展示場的成功與否可由其是否落實民眾教育判定,而解說牌很可能是遊客在園內會唯一獲取有關該動物相關知識的機會。
壽山動物園的遊客解說牌分為2種:壓克力包覆的白色解說牌,內含照片、學名、俗名、分類地位,分布圖、習性等。由於材質關係,部份已漸模糊且滲入水蒸氣。另一種不鏽鋼雋刻的解說牌缺少上述之圖片、學名兩項,完整度欠佳,優點為其堅固且耐用性佳。
其實據筆者觀察,多數遊客參觀動物園多以休閒為目的,能多看到幾種動物比多深入了解一種動物來的「划算」,稀有少見的動物明星(ex. 企鵝、無尾熊)或是會表演雜耍特技的動物才是一般民眾的焦點。至於哪些動物在野外正面臨絕種威脅或生態平衡與生物多樣性的關係則不是他們所關心的議題,因此我們不免懷疑:在少數對動物仍持關心態度的遊客當中,受到動物園實際保育教育的又有多少呢?
五、餵食次數與地點:
在野外,動物的食物來源具有豐富的多樣性,因此在長期地人工飼育動物時,食物的營養成分與種類變化顯得格外重要。食物的擺設更應根據其野外食性的調查報告作調整(如貓科動物可能傾向於樹上進食),而非將草料、肉塊丟於地上草草了事,如此不但衛生堪慮,更不知欄舍內設置大型不鏽鋼給草器目的為何?而所謂動物園是為動物重回棲地(Re-introduction)的行為、獵食訓練場,至此更是徹底自打嘴巴、冠冕堂皇行商業行為的藉口。
野生動物一天平均大概花35%-70%左右的時間,在與覓食進食相關的活動上,然而在動物園,大部份動物只花數分鐘即完成此一工作,缺少變化的食物每天可能都放在同一個餵食器、同一個位置。如此可能導致動物產生生理、心理及行為上的缺陷。因此,為了讓動物取食能更趨於自然模式,建議可將固定之一日兩餐改為少量多餐,或是將食物呈現的方式稍加變化(ex. 將魚冷凍於冰塊;堅果塞於木頭裂隙;或將食物包覆於紙張內……),儘可能使動物取食的難度增高。 一方面可重建動物因長期人工飼養而消退的感官與肢體協調性;一方面則可藉困難的取食動作增加進食時間而刺激其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
六、行為豐富化及其他:
綜上所述,展場形式、隱蔽空間、是否混種/同種多隻展示、餵食變化……等,皆可能是造成動物適應不良的原因。在壽山動物園,遊客興奮地見到阿拉斯加棕熊左右搖擺似在跳舞,殊不知這是熊本身意志亦無法控制的刻板動作,而待在諾大獸欄內的一隻孤獨黑猩猩,奄奄一息的樣子自然更引不起遊客的興趣。
其實,只要園方落實管理政策,飼養管理員克盡動物生理及心理兩方面的需求(當然,此時先決條件是飼養管理員已具有動物生理及心理需求的專業常識):一支竹掃把、一個顏色鮮豔的水桶、廢輪胎、水管,甚至是報紙、電話簿,在物品本身無毒性、對動物無害的前提之下,都極容易激發動物本身亟欲「探索」的本能。而不定期地更換這些小玩具更會因其更新的「不熟悉度」而將動物無所事事的時間降到最低。
以壽山動物園而言,與其大幅編列預算改建欄舍等硬體設施,不若由小處著手開始刺激動物們長久以來一成不變的生活。
如同Nicoll L. 於1998年所說「動物行為豐富化應該是飼養管理員每天固定且必備的工作之一,就像餵食、清掃一樣,如此不但顧及動物本身的福利,更可藉動物行為的自然化教育遊客動物的天性為何」,唯有將此概念根植於每位飼養管理員心中也才能使動物於所謂現代方舟(Ark)的牢籠中仍能享有一點點基本的權利。
倘若動物園皆能掌握此一基本原則:增加展示場的複雜度與自然性,讓動物能儘可能「自由選擇」並「支配控制」他的意願及所要進行的活動,而非依據人類需求、成本考量或娛樂目的設計欄舍而忽略其真正應具備的功能。則動物園才能跳脫「動物娛樂中心」的名目而落實復育瀕臨絕種物種的目標。
【結論與具體建議】
筆者就個人訪查部分提供改善建議,羅列如下:
一、動物管理
- 園內動物福利未見改善前,停止繼續引入新物種
- 研擬園內動物環境豐富計畫,尤以行為異常者優先
- 針對物種大小、習性不同改遷至適當展場
- 避免單一動物於展場,利用動物於動物園間交換使展場至少有兩隻以上動物
- 加大遊客觀察點與動物間距離
- 增設所有展場動物隱蔽區,並教育遊客園內動物有選擇是否面對遊客的權利
- 擬定繁殖過多及老化動物安置及轉讓條款
- 荒廢無用之展場應整理並分攤其餘過度擁擠之展示動物
- 鳥園水池應盡速恢復流動供水
- 大冠鷲展場影響其飛行距離之鐵架應予改善
- 增加所有展場之綠蔭/遮蔭棚、沙地及天然植被
- 黑猩猩及非洲象展場假山破裂、鋼筋外露結構應盡速修復
- 草食動物草粖應置於飼料架上餵食,否則飼料架應移除
- 建立園內所有動物資料庫包括:移入/出資料、出生/死亡紀錄、交配生產、性別(許多園內動物至今性別未明)、疾病史、家族血系、年齡等
- 立即廢除動物福利標準過低且無意義之展場(ex. 翠翼鳩、娃娃魚)
- 擬定與國內外動物園動物交換計畫,以維持物種基因庫歧異度
二、員工訓練
- 定期舉辦飼養管理人員專業訓練(ex. 動物生理、病理、心理、行為、營養學及電腦應用等)
- 聘任合格野生動物獸醫師
- 延攬專業研究員及相關背景之飼養管理員
- 籌設園方動物福利/環境豐度小組機動檢核園內展場
三、動物保育與民眾教育
- 定期提撥管理處固定經費於保育野生動物棲地
- 重新評估園內是否有不適合人為圈養的野生動物
- 改善解說牌硬體及內容
- 重新教育民眾棲地保護及生物多樣性的維護方是動物保育根本之道
【結語】
現代動物園的經營已非過去全然以「展示動物」為主要目的,動物園因犧牲野生動物自由與權利所換取的,絕不只是作為科學研究與繁殖瀕臨絕種動物,更不應將娛樂目的視為蒐集珍奇異獸的理由。相反地,動物園應反省對內動物的心理及生理需求是否全面顧及?對外棲地保育是否主動擔負責任?對民眾的教育是否善用資源且落實?
本次調查研究的宗旨,並非在對壽山動物園方做道德的批判,而是藉陳述部份動物飼養管理上的缺失,呼籲高雄市政府風景管理處提出限期改善計畫,主動以國際動物福利標準為原則,承諾負起園內所有動物生理與心理的基本需求;提供軟硬體資源積極協助保育工作;全面且落實的民眾教育策略及投入各機構研究及評估計畫。
在全球動物園逐漸走向量少(動物數量)質精(保育/教育品質)的主題動物園時,我們亦呼籲園方就現有資源減少展示動物的數量,提高動物本身的福利,讓圈養的野生動物真正能期望每個「不一樣」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