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深層素食主義

工本費: 300元

作者/傅可思(Michael Allen Fox)

譯者/王瑞香

ISBN:957-99059-6-7

簡介:

第一本真正提出統一的素食理論的書,本書將素食主義作了歷史與哲學面向的深層分析,並從動物保護、環境生態、世界飢荒、女性主義、醫療保健等各種角度,面面俱到地證成「素食有理」,乃至達成「人們必須斷絕肉食,不得已亦應極盡努力以減少肉食」的結論。「我相信,素食主義刺激我們去確認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份,而非區隔於、優越於動物與自然界整體,並且幫助我們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限制--這種以人為中心的觀點已被證明招致這星球的毀滅。」

--傅可思

博採眾議、與人為善——《深層素食主義》中文版序

釋昭慧(關懷生命協會創會理事長)

素食,除非是胎裡素(生來即自動素食的人),否則莫不經歷一段調適轉型期,因為飲食習慣業已根深蒂固,抗拒肉食的誘惑並不容易,聞肉味可能還是不免食指 大動。在我所認識的素食朋友中,讓他們得以堅持下去的原因,大都不是繁複的學理分析,也不是較量個人健康或生態環境之利弊得失的種種證據,而是在明瞭動物 被飼養、宰殺的真相之後,產生了無與倫比的悲痛之情,這份道德情感的張力,足以抗拒肉食的強大誘惑。

較量利弊得失而選擇素食的人,如果是為了醫病需要或個人健康因素而採取素食,那麼,他依然可能在某個時段,採信了另一種「素食有礙健康」之類的說法, 而放棄素食的堅持。至於為了經濟、環保乃至生物多樣性的理由而採取素食,其道德性固然崇高,但那些理由隱微深遠,並不容易激盪起即刻而強烈的感動之情,以 此抗拒肉食誘惑,可能是比較難的。

也因此,傅可思教授的《深層素食主義》一書,最震撼人心的,依然是肉食導致動物大量受苦的詳細說明。

但假使只是這樣,這部書也就不會名為「深層素食主義」了。原來在本書中,作者結合了歷史、科學與哲學的豐富視野,全方位地提出了素食的主張,所有你可能想 得到的,反對素食或贊同肉食的論調,他都蒐羅殆盡,然後一一加以檢視,時而作邏輯性的推理分析,時而提出事實與數據的鑿鑿確證,用以推翻反方說詞,這些綿 綿密密的論證,即使不敢說已臻「無懈可擊」之境地,但確實很難找出其中漏洞。

也許有人會質疑道:既然素食意願的主要推手是道德感情,那麼,出版這部以理性分析見長的哲學書籍,是否顯得有點多餘?其實不然!理由如下:

一、本書對動物所承受之種種苦難的敘述,足資培養讀者對動物的道德感情。

二、道德感情的趨向,以及依於道德感情之驅策,而發為實踐的具體行動,依然可透過理性分析,來解明其對錯、良窳,這就是倫理學的功效。就素食理論的建構而言,本書正是一部「素食倫理學」,其重要性無可取代。

三、一些醫界與科、哲學界人士,還是會想盡辦法以學術權威的包裝,來證明「素食有害,肉食無罪」,這對憫念眾生的素食者,也許不會構成任何影響力,因為他 們業已打定主意,寧願素食有損己利,也不會放棄對素食的堅持。但是,對一部分尋求個人最大化效益或公眾最大化效益的素食者而言,全面而理性的分析與辯證, 還是非常管用的,這可讓他們判斷誰說得更有道理,以免被似是而非卻又經學術包裝的言論之所擊潰,而向肉食的誘惑投降,重行加入食肉族的行列。

四、本書對於必須面對肉食者之訕笑的素食者,就更是一部絕佳的「素食教戰手冊」,因為,完全訴諸「不忍動物受苦」的道德情感,可能會被譏評為「欠缺理性的柔弱行為」,但同樣訴諸理性而犀利無比的層層辯析,卻可讓夸夸其詞的抨擊素食人士啞口無言。

難道那些較量過利弊得失而選擇素食的人,永遠要面對「贊同素食」與「反對素食」兩方陣營理性論辯的拉鉅戰嗎?他是否會隨時準備「丟盔卸甲」,向自己的肉食慾望投降,然後採用「反對素食」陣營的辯詞,來安慰自己的良心呢?

筆者的看法是比較樂觀的。原因是:即使一開始,素食的動力來自效益評估的算計,而非仁憫蒼生的情感,但是一旦素食,只要能堅持十天、二十天,乃至兩、三個月,你會突然發覺:肉味其實非常可怕!不要說是吃到口裡有多噁心了,即使有人在左鄰右舍煮、煎、炸、炒雞鴨魚肉,你都會被那陣陣令人作嘔的氣味,逼得憋不 過氣來。到那時,即使有人告訴你:「某種含有動物基因的基改植物,不必殺害動物即可人道取得,其肉味絕對逼真。」相信你都會退避三舍,敬謝不敏。這就是久 素食者容易養成的飲食潔癖,它面對肉食的困難,不是來自「氣味誘惑」,而是來自「氣味折磨」。

就像老煙腔吞雲吐霧而自得其樂,一旁吸二手煙的人卻苦不堪言;同理,人類的味覺與嗅覺都受到慣性支配,很有可能嚴重扭曲。動物屍肉到底「好吃」還是「噁心」?這與個人的飲食習慣有關,與客觀的菜餚氣味,反而沒有絕對關係。套句佛法的用語,肉食者所認定的味覺與嗅覺,是習氣所熏,業力所感,唯識所現而虛幻 不實的。

既然味覺與嗅覺,可以經過短期禁肉的訓練而大為改觀,因此,無論是依道德情感還是依利害評估而選擇素食,都有可能培養出牢不可破的素食慣性。胎裡素,或許 就是宿世淨口習性所產生的隔生效應。胎裡素的孩子,排拒肉味的味覺與嗅覺已成宿世習性,其拒肉已不是來自道德情感,也不是來自理性考量,而是近乎本能的制 約反應。

道德情感、理性估量以及近乎本能的胎裡素,觸動個人素食動機的理由既然如此多樣,然則本書的全方位素食主張,正好可以讓人「各取所需」,這就是本書的貢獻所在。

作者這種博採眾議、與人為善的態度,一以貫之。他不但從動保、環保、經濟、醫療保健等種種方面來證成素食有理,而且在作理論建構時,不排除從東西方宗教與哲學的任何學派理論中,汲取豐富的養份。就宗教而言,他儘量採取各宗教中與「素食」或「護生」沾得到邊的經典訓示或聖者言行,以鼓勵各宗教人士加入素食的 行列;就哲學而言,他不會在效益主義或義務論中但擇其一,而是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交替靈活運用著這兩種理論。特別是在生態女性主義方面,本書著墨極多,以 女性處境比況動物處境,其內容頗具特色。

正因為本書這種兼容廣納的風格,使得筆者在寫序文時,發現下筆頗為困難,因為,自己所有曾想到過的贊同素食(或反對肉食)觀點,該書都已有之;自己尚未思 考過的角度,該書也已全盤備載。再加上自己這些年來為了動物保護,已寫了不少文章,該寫的似乎都寫過了,無心在序文中重炒冷飯,因此思之再三,特將本書這 種兼容廣納的風格拿來當作論議焦點,表達一點續貂式的個人意見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