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們投注大量的金錢、時間和心力,為了孩子們的『一口飯』到處奔波,所付出的努力非外人所能想像,為此可以拖垮自己;而外界因不了解,沒機會認識或媒體強化的刻版印象,讓她們幾乎是獨自面對整個不友善的大環境,默默承受一切,卻始終義無反顧堅持下去,從她們身上,我看到溫暖與剛毅的並蓄。 」
-取自《狗媽媽深夜習題-10個她們與牠們的故事》
十多年前,我曾經認識一位女士,她是一位有輕微智能障礙的愛心媽媽,我第一次看到她時,是在臺北內湖的公立收容所,當時,她哭著跟我說,她的狗狗被抓進來,她在找她的狗。當我回頭看看櫃檯的工作人員,一臉的冷淡,甚至還有人過來跟我說,其實可以不用理她,她每次都這樣之類的話…。我當時不解這些人的反應,因緣際會地,我來到了這位愛心媽媽的家,是一處三十坪左右的平房,偌大的空間,塞滿著一百多隻的狗狗,這位愛心媽媽每天打掃一排一排的籠子,好不容易乾淨了,又要從頭第一排開始打掃……如此每天循環著。附近的人告訴我,她的家人在美國,她的母親把飯錢寄放在附近的警察局,她要吃飯的時候,就會去找警察。她常常會騎著三輪車,把被棄養的狗狗帶回家,當我看著她一一跟我介紹她照顧的狗狗時,她也很溫柔地摸摸這些狗狗,並且把牠們抱在懷裡……。當時的我心裡想著,或許,她能夠明白這些狗狗的心情,她與牠們一樣都是被忘記的,也跟牠們一樣,在社會的邊緣生活著,不為人所知,也或許沒有被在乎過;但是,她用她的方式,關心這些弱勢的生命,給牠們一個家,讓牠們感受到溫暖,不再孤單。
在臺灣,有一群義工,大家都稱她們為「愛心媽媽,她們總是默默地照顧流浪動物,因為起初的牽掛,以及餵食的「第一口飯」開始,從此與流浪動物結緣。她們或許沒有很高的社經地位,也不是所謂的成功人士。但是,對這些弱勢的生命,卻是義無反顧地保護與照顧;甚至,因為某些刻版印象,讓她們總是被冠上「情緒化」、「非理性」及「愛狗癖」等負面的字眼與標籤……然而;真的是如此嗎?她們真的只是「感情用事」嗎?
「情感」似乎總是意味著衝動、不明智、不理性,或是「難以成事」的印象;無法作為思考與討論觀點的依據。即便是著名的動物倫理學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與湯姆.雷根(Tom Regan)在建構自身的論述時,也是以我們的理性標準為起點,進而層層推論與說明;人們的「情感」能力卻始終沒有被提及。2006年,一位美國女性哲學家,也是當代著名的學者-納斯邦,在她的著作《正義的界限:殘障、全球正義及物種成員》一書中,提出了「動物的能力進路」觀點,納斯邦說明,如果我們要確實做到保障動物的權益,就必須重視動物的各種能力;而在此觀點的背後,納斯邦更重視的是人們的道德情感 也就是「憐憫之情」(compassion)。
納斯邦認為,人天生具有許多的情感能力,這些情感能力都連結著一個「價值」(value),例如:「悲傷」的情感說明著,我們可能要失去一個重要的事物;「恐懼」的情感說明著,妳害怕將要發生一個無法掌握的事情;「憤怒」的情感說明著,妳所重視的事物受到了傷害,而妳感受到一種極度的不尊重等等;納斯邦說明,「情感」顯示我們所看重的事物,以及我們與生命周圍事物的關係,而在許多的情感表現當中,納斯邦認為,又以「憐憫之情」為最重要的情感,因為它不僅是我們道德情感的能力,也是道德行為的根源。
「憐憫之情」不是一種衝動或激情,也不是意氣用事的表現;納斯邦說明 「憐憫之情」裡面有著三個重要的「道德判斷」(moral judgment):
第一、「嚴重性」(seriousness):又叫做「分寸判斷」(the judgment of size),也就是一個嚴重的事件,將發生在某個人的身上。
第二、「非應得的判斷」(the judgment of nondesert):也就是這個苦難或困難,不是這位當事者所應該得到的,也並非自己所造成的。
最後、是「幸福的判斷」:一個人或生命,在我的目標與計畫中,有著重要的價值;當對方的處境改善時,我自身的「善」(goods)也會因此而提升,也會感到人生的完滿。
納斯邦闡述,「憐憫之情」中的這三個道德判斷,是人們道德行為的根源,也是促進我們去改善世界的動力。當我們看到一些受苦者遭遇到苦難時,「憐憫之情」告訴我們,這些苦難是嚴重的,也是當事者不應該所承受的;而最重要的,當對方的處境改善時,我們也會感到一種幸福與生命的完整。「憐憫之情」更說明著,我們對於期待中的「美好世界」應當具有的圖像,例如:和平、富足及美好等等,而這也是道德行為背後真正的動力與根源。
幫助弱勢的動物也是如此。不論是流浪動物、經濟動物及實驗動物等等,這些動物的處境,往往觸動我們的「憐憫之情」,並進而讓我們實踐道德行為。在此道德情感中,我們同樣具有三個重要的道德判斷。首先、這些動物的處境是嚴重的,需要人們有所行動來改善。其次、動物所遭遇的痛苦是非應得的,且這樣的苦難,源自於人們宰制其他非人類物種的思想。最後、當這些動物的處境有所改善時,幫助動物的人們與大眾,也都會感受到一種幸福及美好世界藍圖的實現。「憐憫之情」幫助我們了解道德行為的真實樣貌,讓我們可以更明白,這樣的情感對人類與非人類動物的重要性;而「理性」或「邏輯推論」的能力,則是讓我們更有方法與程序,來了解事情的全貌與問題的解決;但是,「理性」卻不能完全取代並說明,人們幫助動物的道德行為背後之真正原因。
回顧許多的「愛心媽媽」及動保義工,總是被人們認為,幫助流浪動物的行為,似乎是一種情感用事或愛心氾濫的表現;實際上,每一個幫助弱勢生命的人們,卻是真正地展現了「憐憫之情」的道德情感,他們不畏周圍人們異樣的眼光,不顧家人的反對,投注大量的時間與金錢;有些人甚至脫離了社會的主流價值,漸漸成為社會的邊緣人,卻依然義無反顧地保護這些生命,當這些流浪動物處境改善時,她們也感受到一種幸福與快樂。這是一位愛心媽媽-可卡,在《狗媽媽深夜習題》一書中,所說的話:
「可卡之前的生活,只有愛情、工作、上夜店,儘管收入豐厚,心裡卻很空虛,感覺活得沒什麼意義,救狗之後,看到每一隻送去醫療的狗狗變得健康,或有人收養,讓她體會到生命的意義與生活的價值。她頓了一下說:『有時半夜看到牠們整排安穩的睡著,心裡就很高興,起碼,我沒有白活。沒有牠們之前,我終日沒有目標,醉生夢死…心裡一直很害怕,哪天我怎樣了,譬如發生意外,沒人知道 狗要怎麼辦呢?……外面的狗,我量力而為,收進來的狗,一定用盡全力,牠們就是我的小孩。』……」。
「她一直說著夢想:一塊永遠的、安穩的地,讓狗和人安定過日子。」[1]
誠如納斯邦所說的,「憐憫之情」是最重要的道德情感,也是實現美好世界的動力。
-
參考書目:
林憶珊/採訪.紀錄, 沈怡帆, 傅翊豪/攝影,《狗媽媽深夜習題-10個她們與牠們的故事》,2014,無限出版。
Nussbaum, Martha C. 2001, Upheavals of Thought: the Intelligence of Emotions, Cambridge,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Beyond ‘Compassion and Humanity’: Justice for Nonhuman Animals,” in Cass R. Sunstein and Martha C. Nussbaum(eds.), Animal Rights: Current Debates and New Directions,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299-320.
--------------------------2006, Frontiers of Justice: Disability, Nationality, Species Membership,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狗媽媽深夜習題-10個她們與牠們的故事》,林憶珊/採訪.紀錄, 沈怡帆, 傅翊豪/攝影,頁164-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