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平台】芬普尼關你/妳什麼事? 2.【活動報導】【共創永續關懷生命】環境教育人員認證展延研習中南區─雲林場 3.【活動報導】【共創永續關懷生命】環境教育人員認證展延研習中南區─南投場 4.【專題-實驗動物】斑馬魚於實驗動物替代的運用 5.【專題-實驗動物】不會說話的老師 ── 生研社解剖經驗 6.【專題-生命倫理】【臺灣的自然與歷史】隨想:博物學標本採集
請試著回想每日的飲食,雞蛋在餐盤中出現的機率有多高呢?根據統計數據,國內每日約需要供應消費者一千八百萬顆雞蛋,而身為消費者的你是否曾想過,業者如何在僅有的空間裡快速、大量提供便宜的雞蛋給龐大的消費者呢?(繼續閱讀)
在傳統社會中,各種農業、畜牧業是大多數家庭的營生方式,多數家庭成員都參與了從農場、牧場到餐桌的工作。但隨著人們的生活空間不斷擴張,機械化的生產,大量地採收農產品,集約式的飼養經濟動物,畜產品被大量又快速的供應,使人們以低價就可買到食物的方便性,也讓大家直接跟生產者買產品的必要性漸漸減小,在地食物網絡逐漸褪色,取而代之的是全球化的食物網絡……(繼續閱讀)
猜猜看「救傷一隻動物須花多少錢?照養多少天?」、「野放動物需花多少錢?照養多少天?」,答案可能讓你吃驚!而「環境教育」研習為何選在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舉辦呢?兩者之間有甚麼關連呢?(繼續閱讀)
斑馬魚相當適合替代當前流行的高等脊索動物模式,在操作上也容易達成更人道的動物福祉。為何斑馬魚適合替代高等脊索動物模式,我們按實驗動物3R 原則一一談起。(繼續閱讀)
從學生的回饋單裡發現,許多人覺得解剖某種程度上具備血腥、暴力、刺激的劇情,若進一步分析,他們不曾瞭解屠夫的經歷,對於餐桌上常吃的料理可能沒有太多關於眼前生命的體會,更何況接觸的是一隻已經死亡的吳郭魚,竟也讓學生對於解剖過程中血跡斑斑印象深刻。從這樣的反應中,我們不得不反省,未來若我們在動物實驗的情境中,是否會開始問自己,能不能少做一點、或者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替代,如果能不做、就不做。(繼續閱讀)
曾經,捕捉動物、製作標本是博物學研究的基本作業流程;在影像科技、DNA分析、生物技術已趨成熟的今日,標本製作是否仍是不可略去的標準化步驟嗎?(繼續閱讀)
關懷生命協會 Life Conservationist Association 臺灣 10467 台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2段120號3樓 歡迎轉寄|臉書粉絲專頁|線上捐款|歡迎訂閱|取消訂閱|連絡我們